赵括|赵括为什么会被人说成纸上谈兵?混淆视听的人往往走不出逻辑误区


赵括|赵括为什么会被人说成纸上谈兵?混淆视听的人往往走不出逻辑误区
文章图片

韩国哪经得起这种狠手?很快就只剩半条命了 。人性,是很矛盾有很复杂的,往往最有骨气和最没骨气都是直面生死的时候 。在秦国拿下了野王,将韩国南北截成两段的时候,一看秦国没有罢手的意思 。韩国上党郡的最高领导冯亭和一众官员血性蹭蹭地往上涌,我是打不过你,但我不想便宜你,老子投降,投降赵国气死你 。
冯亭投降赵国的选择确实是当时他们的最佳选择 。因为一来韩国确实保不住了,二来他选择的赵国确实有血性也有一定的实力,而且对他手里的上党地区很需要 。有了韩国在上党地区的领土,赵国就能保证在黄土高原的领土完整性,就能有效地实施抵制秦国的战略计划 。而且,这也确实能刺激秦国,秦国打韩国,最想吃的一块肉就是上党地区,当年的阏与之战的驱动点就是上党高地,赵国拼死要打,就是想把秦国赶出这个“三八线” 。所幸,赵括的老子赵奢为赵国争了一口气 。
赵括|赵括为什么会被人说成纸上谈兵?混淆视听的人往往走不出逻辑误区
文章图片

面对革命老友韩国的情况,赵国很犹豫 。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懂,但是惹火烧身的恐惧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承受得了的 。此时赵国的领导人是刚刚继位不久的赵孝成王,他就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宗室贵族赵豹就劝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关门过日子吧 。但平原君赵胜却觉得关门不关门,咱的好日子都到头了,还不如狂欢一把,搏一搏,不死又过年 。
窃以为,平原君的建议是对的 。因为当老虎靠近你的时候,你永远不能幻想老虎不吃人,并以此来逃避灾难,还不如集中力量去勇敢面对 。赵王最后也采取了平原君的意见,接受韩国的投降,上党和赵国领土连成了一片 。
赵括|赵括为什么会被人说成纸上谈兵?混淆视听的人往往走不出逻辑误区
文章图片

老子杀猪你吃肉?秦国果然很生气 。于是,把赵国列入了死亡名单 。不对,其实赵国本就在秦国的死亡名单里,只不过秦国给它加粗加黑、重点标注了 。回家准备了一年,公元前260年,秦国倾尽全国40万兵力杀向了赵国 。率领秦国这支有史以来最大军团的是一个叫王龁的秦军统帅,时任左庶长 。虽不出名,但应不错的一个人,至于那个让人闻风丧胆的杀神白起,此时毫无安排,大概率还在因为魏冉的影响坐冷板凳 。
秦国这台战争机器一旦启动,就好像我们现在的标准化作业一样,只要领导者不是一个太无能、瞎折腾的人,基本不会出什么大毛病 。很快,秦军就势如破竹地拿下了西上党,并迅速向以长平(今高平市)为中心的东上党进发 。赵国上空的危险气息越来越浓了 。
赵括|赵括为什么会被人说成纸上谈兵?混淆视听的人往往走不出逻辑误区
文章图片

老将廉颇临危受命,奔赴前线 。而赵括也因此登上历史舞台,因为关于赵括更适合为帅的声音在赵国开始冒出来了 。大家不要诧异,觉得廉颇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久经沙场,老成持重,而赵括虽有名声,却毫无经验 。这有什么好争议的?但是,如果靠排资论辈就能解决选帅的问题,那就不是问题了 。赵国当时的考虑是有原因的,因为廉颇是“胡服骑射”时代的将领,他擅长的是骑兵作战,他所有的战绩也是靠骑战积累起来的 。而上党地处高原、千沟万壑,并不适合骑兵作战,主要作战力量必须是步兵 。廉颇被人质疑是合理的 。另外,赵括这个人是真有才、有名、有胆的 。具体后面大家可以看得到,这里只解释一个逻辑基础,赵括在这个生死关头被拿来和廉颇作为第一人选的参考,本身就足以说明问题!赵国上下都被赵括洗脑了?人家可真没怎么自我营销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