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赵括为什么会被人说成纸上谈兵?混淆视听的人往往走不出逻辑误区( 三 )


谣言止于智者?很多时候并不是这样的,因为很多时候你没有选择,明知道是坑你也要跳 。赵孝成王此时就是这种状态 。身边都是埋怨廉颇的声音,你不处理容易引起民变甚至政变 。就算你以君王的权威为廉颇摇旗呐喊,但米缸里快没米了,又能怎么办?
心理承受能力快要崩溃的赵王选择就坡下驴地拼一次,就和你秦国光明正大地打一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
赵括|赵括为什么会被人说成纸上谈兵?混淆视听的人往往走不出逻辑误区
文章图片

【赵括|赵括为什么会被人说成纸上谈兵?混淆视听的人往往走不出逻辑误区】就这样,赵括带着赵王的殷切期待和自己的踌躇满志,闪亮登场了 。而秦国也像闻到血腥味的狼一样,彻底地兴奋了,偷偷地把主帅换成了大杀器白起 。
赵括上任之后,为了尽快树立自己的威信,换掉了此前廉颇的老部下,提拔了一批少壮派,这个可以理解,一个人一套班子,这是咱中国人的老规矩 。但这么雷厉风行的赵括并没有立刻出击,而是一直在整顿军务,从这一点来看,赵括也真不是一个草包 。
秦军一看赵括并不是一个年轻气盛、轻举妄动的人,于是决定跑出一点诱饵,我不就信你一个年轻人定力这么好?于是,秦军率先进攻,并被赵括打败 。这个消息让赵国上下一片欢腾,还是后生可畏啦,赵括好样的!
赵括|赵括为什么会被人说成纸上谈兵?混淆视听的人往往走不出逻辑误区
文章图片

赵王大喜,一边嘉奖赵括,一边命令赵括全线出击、速战速决 。领导发话了,而且赵括觉得乘热打铁也没什么毛病 。于是,赵括下令赵军全部精锐渡过了稳固的丹河防线,与丹河西岸的秦军展开激战 。赵军再次大胜 。
赵括继续突进,追杀秦军 。一直追到了秦军大本营,并迅速展开了攻击,赵军和秦军在营垒间展开厮杀,一直到此时,赵军仍是占上风的 。
杀神白起终于开始收网了 。他派出两支奇兵,一支两万五千人,绕到百里石长城后,突袭赵军,攻下了本该无比坚固此时却仅有少数人驻守的长平关,随后又向百里石长城防线上的故关发动攻击,堵死了赵军连接邯郸最为重要的关口 。另一支五千人的骑兵,则准确的穿插至赵军的前后两军之间,将赵军的主力部队与后勤补给部队一分为二,截断了赵军主力的粮道 。
这样一来,仗就好打了 。如果你赵括不能三下五除二地弄死我,你就玩完了,因为你现在是孤军深入 。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有人说40万秦军对40万赵军进行包围,这是在开玩笑吗?还真不是,你比如说,10个人在野外要围住10个人很难,但10个人要把10个人堵在一间屋子里真不是什么难事 。
赵括|赵括为什么会被人说成纸上谈兵?混淆视听的人往往走不出逻辑误区
文章图片

赵括得知被围后,急忙率军突围,对秦军阵地发起猛攻,但是白起咬牙坚持住,秦军败而不破,赵括也一直冲不出去 。面对赵军的不断突围,秦军的伤亡是极其惨重的!有多惨?用白起后来对秦昭王的汇报来说就是“伤亡近半,实为惨胜” 。
赵括并非无能,但还是太年轻,年轻人不缺聪明才智,缺的是韧性信心 。一看突围不成功,精疲力尽的赵括犯了他长平之战可能唯一一个错误——固守待援 。你待啥援?谁来救你?人家拼了老命也不让你冲出一个人,你的消息传得出去吗?你辛苦了,休息一下再战?敌人不辛苦,敌人不刚好也休息了?如果赵括能够理解他的父亲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理念,或许这场战争的结果就会大不一样了 。
白起就比赵括经验丰富多了,一边派轻兵骚扰,不让你休息;同时派人回国找增援,补充有生力量 。秦王一得到消息,血脉贲张,兴奋地不行了 。亲自赶往河北,下令河东河内,都给我把刀拿起来,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升一级军爵,全部给我赶赴前线打赵国去 。秦国在当时的战争动员能力是独一档的,其他国连他的背影都看不到 。秦国增兵多少人,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但毫无疑问,这些人成了压垮赵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