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大唐与吐蕃8年2战大非川,薛仁贵、王孝杰成了论钦陵封神的背景板( 二 )


松州之战正式爆发 。
吐蕃|大唐与吐蕃8年2战大非川,薛仁贵、王孝杰成了论钦陵封神的背景板
文章图片

乌海的守军同样没有料到唐军会冲天而降,很快就被打败,让唐军顺利地取得了一个重要的据点 。
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在按薛仁贵的计划顺利进行,但是,他没有意识到,一个致命的破绽已经显现了 。
收到河口和乌海的战报,让论钦陵大吃一惊,急忙加速行军,准备夺回乌海城 。
但是他隐隐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太对 。
所以,论钦陵一边率领大军前行,一边苦苦思索 。
没过多久,他就想到是哪里不对劲了 。
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时间、或者说速度 。
唐军的行动实在是太快了,快得有些不可思议,所以只有一种可能——他们是轻装前进,没有带上辎重 。现在他们的主力在乌海,那么辎重一定还在后方某个地方 。
【吐蕃|大唐与吐蕃8年2战大非川,薛仁贵、王孝杰成了论钦陵封神的背景板】于是论钦陵立即下令急速前进,绕过乌海,寻找唐军的辎重部队 。
到这一步,争议就出现了 。
按照《新唐书·薛仁贵传》的说法,薛仁贵的副手郭待封此前镇守鄯城,与薛仁贵是同一个级别的将领,这回作为薛的部下出征,心里很不痛快,所以对他的军令阳奉阴违,在与薛仁贵分开不久后,就自行离开大非川,向前行军,寻找立功的机会 。
我以为,这个说法不靠谱,有为薛仁贵开脱之嫌 。
因为,此时薛仁贵已经占据乌海,大军需要补给,继续将辎重留在大非川说不过去 。所以,郭待封离开大非川应该是薛仁贵计划的一部分——在他打下乌海后,郭就率领辎重部队出发,准备与他会合 。
郭待封率领2万人马和大量辎重,是一个巨大的目标,想不被对手发现,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还没有抵达乌海,就与四处搜寻的论钦陵遭遇了 。
在论钦陵的20万大军的围攻下,郭待封大败,粮草辎重损失殆尽 。
吐蕃|大唐与吐蕃8年2战大非川,薛仁贵、王孝杰成了论钦陵封神的背景板
文章图片

收到消息的薛仁贵立即撤军,结果与论钦陵相遇于大非川,此时论钦陵的各路人马集齐,人数达到了40万 。
更糟糕的是,唐军还没有与论钦陵交手,另一个敌人就找上了他们 。
这个敌人,就是高原反应 。
大非川、乌海一带的海拔4000多米,唐军主力多数缺少高原作战的经验,不少人发生了高原反应,战斗力大为下降 。
经过一场激战,唐军大败,不过吐蕃军也损失惨重 。薛仁贵聚拢残兵杀上大非岭,据险而守 。
不过,这也只是权宜之计 。内无粮草,外无援军,薛仁贵其实只剩下一条路可以走——谈和 。
好在,他还真的谈成了,得以率军撤回大唐 。
关于薛仁贵的这个谈和,唐史中语焉不详,所以就有了薛仁贵被俘说 。
我认为,这个说法并不可信 。因为以薛仁贵和亲随的单兵作战能力,必要的时候突出重围应该问题不大 。
另一方面,吐蕃在此战中消耗非常大,用尽了所有的筹码 。一个明显的证据就是几年后,于阗王伏阇雄居然凭以一己之力,便击走吐蕃占领军,将四镇拱手奉还唐朝,可见吐蕃之胜,也是惨胜 。
论钦陵此人不但是个将才,还非常有政治头脑 。他深知与薛仁贵拼个鱼死网破并不明智,选择谈判,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可能性比较大 。
吐蕃|大唐与吐蕃8年2战大非川,薛仁贵、王孝杰成了论钦陵封神的背景板
文章图片

此战是唐朝自立国以来对外战争中的第一个重大失败,吐蕃经此一战一跃成为可以与大唐分庭抗礼的大国,吐谷浑则彻底沦为吐蕃的别部 。唐帝国被迫放弃安西四镇,将安西都护府迁至西州(今新疆吐鲁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