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从举国膜拜,到世人皆欲杀:李白到底经历了什么?( 二 )


第二,派亲信大臣韦见素、房琯、崔涣等人到唐肃宗身边,希望加强对唐肃宗的控制;
第三,希望在南方建立一支足以与朔方军抗衡的武装力量,从而加强太上皇的话语权 。
我们都知道,枪杆子里出政权,所以第三点是尤其重要的一点 。唐玄宗把希望寄托在李璘身上,任命李璘出镇江陵后,又二次任命他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 。这次任命之后,自山南东路(治江陵)沿长江东至江南西路(治洪州)、江南东路(治苏州)、淮南路(治扬州)之军事,皆受永王李璘节制 。
李璘也领会到父皇的用意,因此在江陵招募了数万将士,再利用江南的经济优势,企图在南方建立反击安史叛军的基地 。一旦军队建立起来,并在对付叛军方面取得战果,那么,唐玄宗在与唐肃宗争夺实权的斗争中就有了足够的筹码 。
在唐玄宗与唐肃宗两个政治中心并存的前提下,李璘作为唐玄宗的筹码,成为震慑唐肃宗的一股势力 。这引起了唐肃宗的警觉 。
之前向唐玄宗面谏、反对诸王分镇的高适,此时获得唐肃宗召见,于是从蜀中跑到灵武,跟新君陈述“江东利害”,并说永王李璘“必败” 。唐肃宗对高适的见解很满意,遂在江淮地区安排亲信,做好对付李璘的准备 。
在李白决定加入李璘幕府任江淮兵马都督从事的时候,高适获得唐肃宗任命,出任淮南节度使,领广陵等十二郡 。这意味着,这对昔年共游河南的好友,此时分属不同的阵营,他们的关系即将破裂 。
与此同时,唐肃宗以名将来瑱为淮南西道节度使,领汝南等五郡 。加上江东节度使韦陟,唐肃宗完成了三名亲信共同对付李璘的人事布局 。
李白|从举国膜拜,到世人皆欲杀:李白到底经历了什么?
文章图片

▲李白《上阳台帖》,当年三人行留下的作品 。
而在李璘这边,他对唐肃宗已将自己列为对手的事实,完全蒙在鼓里 。他的任命来自于父皇唐玄宗,在南北两个朝廷并存的情况下,他选择听命于蜀中的唐玄宗朝廷 。所以,当唐肃宗害怕李璘的势力扩张会威胁到自己,命令他返回蜀中的时候,他违抗了唐肃宗的命令,继续率军东下 。
根据历史学者邓小军的分析,李璘水军下广陵的目的,是从广陵出发,走海路直取安史叛军的大本营幽州 。这从李白写于李璘幕府的《永王东巡歌》中,也可以得到佐证:
王出三山按五湖,楼船跨海次扬都 。
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 。
……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
加入李璘幕府后,李白肯定获悉了李璘集团的作战计划,因而在诗中明确以唐太宗对高句丽渡海登陆作战的历史,作为李璘水军出海北伐的比附 。
可是,不等李璘到达广陵,一路受到唐肃宗支持的地方势力,纷纷闹起内讧,向李璘发起了挑战 。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李璘水军先是击败了挑衅的地方势力,但当唐肃宗派出的宦官使者出现在江对岸时,李璘集团内部军心崩溃——唐帝国的共同敌人是安史叛军,而唐肃宗竟然以“讨逆”之名将矛头对准了永王李璘,这一波政治宣传和军事镇压,让李璘的部下觉得失去了合法性和正义性,于是纷纷倒戈 。
至德二载(757年)二月十日,李璘兵败润州 。十天后,逃至大庾岭的李璘被江西采访使皇甫侁擒杀 。
这场由唐肃宗发动的内讧权斗,最终以胜利者的意志,定性为“永王之乱” 。太上皇唐玄宗在李璘兵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失去了赖以制衡儿子唐肃宗的唯一势力,无奈只能发诰,宣布将李璘废为庶人 。但当唐玄宗获悉李璘遇害的消息,他才真情流露,“伤悼久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