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从举国膜拜,到世人皆欲杀:李白到底经历了什么?( 五 )


“一朝让宝位,剑玺传无穷”,这是说到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唐玄宗授传国玉玺给唐肃宗,帝国二主体制才宣告结束 。
言外之意,唐肃宗在至德二载(757年)年初,二主体制尚存的情况下,发动了镇压永王李璘的战争,谁是谁非,不言自明 。可是,这段历史现在却被掩盖了,死去的永王李璘却沉冤莫白 。
随后,李白在江夏又写了带有生平自述性质的长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其中,重提二主体制,再次替李璘申辩,说“帝子”李璘的统兵征讨之权是唐玄宗授予的,绝非作乱:
二圣出游豫,两京遂丘墟 。
帝子许专征,秉旄控强楚 。
总之,余生反反复复,李白都在纠缠为永王李璘平反,也为自己伸冤这件事 。他的诗风变了,在多数作品里,豪情顿减,气势转弱,从以前的高调飘逸、痛快淋漓,转为沉沦落魄、晦涩难懂的风格 。
这些诗,有他最在意的东西,对个人名节的守护,对知遇恩人的仗义,对历史真相的坚持 。但是,人们不愿读,也不愿听这个絮絮叨叨的老来诗人在痛苦什么,在执着什么,在期待什么 。
人们只需要一个“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侠客,一个“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酒徒,一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狂士……
人们不需要深入历史真相,不需要一个不符合自己心理预期的伟大诗人 。如同官方屏蔽了“永王之乱”的真相,人们屏蔽了一个执着于真相的诗人 。
一生中最后的日子,李白流寓在当涂县令、族叔李阳冰处 。
即便经历了九死一生的命运戏弄,他依然不改初衷,梦想着做一个建功立业之人 。上元二年(761年),年届六十的诗人闻知名将李光弼出征东南,又想从军报国,无奈半道病还 。
第二年,李白卒于当涂,享年62岁 。人们相信他是捉月而死,不愿意相信他是醉酒病死 。
他在绝笔《临终歌》中叹道:“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
大鹏终于无力了,诗人承认了自己的失败 。
同一年,唐肃宗死,唐代宗继位后,第一时间为永王李璘平反昭雪 。
李白生前可能得知这一重要的历史信息,但更大的可能是,他并不知道平反的诏令 。这或许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
对酒不觉瞑,落花盈我衣 。
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 。
——《自遣》
寂寞无边无际,醉酒的老诗人,他神游到另一个时空去了 。
参考文献:[唐]李白:《李白集校注》,瞿蜕园、朱金城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9年贾二强:《唐永王李璘起兵事发微》,《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张冬云:《论李白的精神困境及其成因》,《杜甫研究学刊》,2018年第3期邓小军:《永王璘案真相——并释李白》,《文学遗产》,2010年第5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