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鸿星尔克学不来?分析社会情绪,洞察商业机会,让营销精准产品提升( 二 )


共识是一种基于情绪,感受,观点相同之后的态度、价值呈现。每一个品牌的Slogan即是态度、价值的浓缩提炼。
在萨提亚模型里,共识对应的是期待及以上的层次。不同的层次,我们都能找到不同品牌的Slogan对应。
譬如,天猫的「 理想生活家 」对应期待层,我想有一个理想生活的家,期待自己拥有理想生活的家;Keep「 自律给我自由 」对应渴望层,渴望自由。
最深层的自我,则是自我的自由定义。依据参照物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定义。譬如,我是人类,对照其他种类,我是中国人,则对应其他国家。认知到最深层自我的人,思想也越自由,不为外物轻易干扰。
总结概括,共鸣是品牌在每一次传播时想要达到的目的,共识则是品牌营销是在提出价值主张后,最终想要产生的结果。像恋爱的过程,两个人都明白对方想谈恋爱,但总要先接触,产生兴趣,在一些话题里感受一致,慢慢了解,最后才能走到一起。
如果两个人刚认识,忽然一方说我们恋爱吧,另一方一定会受到惊吓。一见钟情的例子虽然有,但极少极少,并且也是有其内在逻辑的,不具可复制性。
品牌想要跨过共鸣阶段,与大众一见钟情,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知晓「萨提亚冰山理论」模型与共鸣、共识这两个概念之后,在实际的品牌营销过程中,我们还要需要把握好三个原则,才能精准且有效的向目标受众传达产品价值和品牌感知。
2. 品牌感知三原则(1)原则一:感知的一致性
根据「萨提亚冰山理论」模型,我们知道人会处在「感受」层,我们的品牌和产品面对的是感受层的顾客,还是「期待」层的顾客。品牌的感知与消费者认知的一致性非常重要。
如果不一致,品牌受众小,没效果,品牌受众大的话,甚至会伤害到品牌。
正面案例:
低端品牌要欢乐,入门品牌要愤怒,在模型中对应的是最贴近水平面的「感受」层,顾客不需要思考,直接产生共鸣,调动人的情绪,乐就行,愤怒就行。
最近大火的蜜雪冰城,是一个正面且有效的传播案例。
华与华给它创作的宣传曲简单直接,原曲「Oh Susanna」流传到中国,在很多儿歌里进行过改编。
儿歌大都欢快明亮,直接调动顾客快乐的感受。主打下沉市场的蜜雪冰城,其品牌传达、产品定位与目标受众的心理认知层非常一致。
主打高端的「奈雪的茶」就从来不会直接讲,喝了我的茶就会快乐,而是基于一种生活方式,借助一种文化,倡导美好生活。美好包含了快乐,成为一种生活的期待。
负面案例:
小米刚起步时「为发烧而生」,传达的是最深层的「我是谁」。在种子用户期,找到了精准的用户群体。
在面向更广阔的的顾客时,给人的感受却是干翻一切的愤怒,谁都没有我强,谁都没有我快,是一种基于感受的品牌传达。
一直传达感受层的品牌,忽然间说起了期待和渴望,会显得非常扭捏和不可信任。如邹龙俊自导自演的小米手机火车餐厅免单,硬座变卧铺事件。
首先,小米所处的消费电子行业,所制造的产品,并不是大众认知里的稀缺贵重产品,更不具备稀缺贵重的属性。
更何况当时小米品牌尚在起步期,用户印象只是性价比与难买,还仅限于数码爱好者圈层。
放在一个不可能发生的场景里,违背常识的营销,成为大家调侃的笑料和黑梗再正常不过。
(2)原则2:感知的匹配性
大企业,或者说老企业,经常会喊出一句口号「品牌年轻化」。
【 我是谁|鸿星尔克学不来?分析社会情绪,洞察商业机会,让营销精准产品提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