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在医疗人工智能里「集体哑火」的BAT( 二 )


另一位业内人士也是同样的观点:医疗器械的注册并不难,但是特别繁琐,需要符合的法规特别多。不确定最大的是注册检验和临床试验,因为这两项工作不是企业自己能控制的,还取决于检测所和临床实验单位的配合。任何的沟通障碍或者产品出错都可能将进度无限期地拖下去。
“有时,当你看着项目进度已经到80%的时候暗自窃喜,但是你并不知道剩下20%需要的时间会超过之前的80%。”
而且,注册过程中的花费也是一笔相当大的开支。
一位熟悉医疗器械审评的人士,向雷锋网列举了硬件产品的相关注册费用:注册检验的时间周期为3-6个月、费用在0-10万;临床试验的周期在8-18个月,费用在50-200万。此外,注册审评还需要3-6个月的时间。
另一位医疗AI企业的医疗部负责人补充到,医疗软件的临床试验费用更高,因为多中心试验要达到数千例的规模,而硬件一般不需要这么多例数。
美国FDA的注册费用也很贵,一个数据显示,PMA(上市前批准)的收费是36万美金,一般的小公司还难以承受这个费用。
商业化困境、审批前景不明、时间成本高,2017年之后,BAT在医学影像AI上的PR上已经越来越低频。例如,现在搜索阿里健康“Doctor You”相关的关键词,最新的消息仍然停留在2017、2018年。
不少医疗AI公司负责线下活动的人也向雷锋网表示,“现在老板们只会考虑与销售线索强相关的行业大会,其余的都会严控数量,或者是直接拒绝。”
“toC公司牛皮吹大了,可以带来实际的流量和订单,但toB不能。医疗AI并不是一个靠品牌就能撬动的行业。公司的经营碰壁后,就会转向颇为务实的传播模式。”
有钱、有人,为什么还是做不成?据《生物医学商业评论》报道,高临Third Bridge的行业研究负责人曾表示,腾讯有能力去聘请AI科学家发展医疗方面的研究,还联合了国内一线的专家做多中心的研究;
其次,腾讯也有完整的生态,尤其是腾讯云开放平台和微信,去对接医疗资源,这两大能力已经为其他公司所无法比拟。第三,腾讯的医疗数据量和数据有效性是行业内最高的。
【 b在医疗人工智能里「集体哑火」的BAT】为什么像腾讯这样的公司,也没能在医学影像AI产品上获得国家监管的批准?综合与多位业内人士的结论,雷锋网将BAT未能获证的原因归结为几点:
第一、战略的差异
这是多位行业专家和负责申报人士得出比较多的一个结论。
他们认为,BAT落后的原因,是之前政策的不明朗,使得BAT没必要像医疗AI企业“孤注一掷“地做这一件事。
“BAT很强大,不拿证是因为不在人家的list优先级上。而之所以不在list优先级上,主要是因为BAT的平台型战略。专注于搭建平台类别的产品,这也决定了BAT的盘子更大、要做的事情更多,难以在一些具体的影像AI产品上投入与创业公司一样的精力。”
另一位业内人士向雷锋网表示,“BAT在获证上的相对迟缓,是因为这不是所谓‘命根子’的产品,大厂们花时间更多是在验证AI技术的可行性,以便后续形成一个可运作的生态。”
3年前,腾讯失去耐心宣布关闭腾爱医生,一个“资本好故事”被画上句号。
当时,时任腾讯副总裁陈广域谈及腾讯在医疗领域发展的心路历程时说:“我们来的比较晚,其实没有想清楚腾讯在医疗领域可以做什么。现在想清楚了,腾讯做什么?人工智能、大数据、支付模式,腾讯应该去做目前看不到商业价值和机会的事情。”
以承担“国家医学影像开放平台”腾讯觅影为例,在今年上半年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时间表:2021年底之前,开放创新平台落地试用,实现对5种影像模态、10个标注疾病种类的支持;2022年6月,将建成共享医疗数据基础资源库、医疗脱敏资料查询与监管平台等关键项目,并初步拟定医学影像人工智能技术的标准草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