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便利店还是不是挣钱的行业?


行业|便利店还是不是挣钱的行业?
文章插图
编者按:本文来自创业邦专栏零售商业财经,作者:平梦菲,图源:图虫。
全家便利店执行长林建宏在6月底的离职,属于一次不大不小的行业节点事件。他的离开原因,外界大多都猜测与全家发展失速有关。全家品牌优势逐渐减弱,行业竞争日益激烈,门店拓展变慢,便利店业态本身面临再升级。
综合原因下来,林建宏的离开,更像是见好就收、全身而退的选择。
全家属于日系便利店的代表,规模体量和业务品质,也一直担当便利店行业巨头。全家的处境尚且如此,其他家其实大多都有或多或少情况。除了便利蜂、罗森中国分别喊出门店10000家的目标,区域性便利店的扩张也在变缓,老牌便利店在普遍寻求转型。山西、湖南、广东等地的便利店,普遍和类似社区团购的服务,以及相关大平台,加强了业务连接。
很难将这些变化和外部产业或宏观环境的变化挂钩。不过这种变化大多是在疫情之后产生,我们不得不问,便利店行业还是一个挣钱的好行业吗?
01“不赚钱的行业”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便利店里解决自己的一日三餐(早、午、晚餐),甚至一日五餐(早、午、晚餐、下午茶、宵夜)。但是这个行业给人的感觉,似乎就是“不赚钱”。
1、规模上的小步快走。
国内便利店行业目前的市场渗透率(10407人/店),虽远不及日本(2208人/店)、韩国(1034人/店),但近年来门店数量持续增长。2020年传统便利店、平台赋能型便利店、类便利店总计达19.3万家,可以说正一步一脚印追赶“便利店大国”的步伐。
根据国际便利店行业经验推断,人均GDP达1万美元时即进入行业激烈竞争期,我国人均GDP已于2019年迈过1万美元门槛。下一阶段,随着各大品牌争相推行下沉战略、开发新的区域,国内便利店行业也将迎来几波开店的“小高峰”,并以更高的门店密度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2、疫情下的逆势增长。
由于疫情影响,2020年连锁经营行业普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不过便利店作为保供应、稳物价、促民生的“最后一站”,一直坚守在最前线。为了减少人员接触造成的病毒传播,人们可以选择就近的便利店购买一些日常用品;当餐饮门店处于歇业状态时,陆续复工的CBD上班族还能在这里解决用餐难题……
这种触手可及且长时间“待命”的业态,在疫情期间展现出了惊人的服务力,实现了意料之外的增长。《麦肯锡中国消费者报告2021》中提到,疫情期间国内一线城市便利店日销售额较疫情前增长67%,疫情恢复期这一数据也仍高达21%。
然而坐拥“天时、地利”,便利店行业还是没能征服顾客的钱包。贝恩和凯度消费者指数联合发布的《2021中国购物者报告》指出,在城镇快速消费品市场各渠道销售额占比中,便利店的占比远低于超市/小超市、大卖场、电商、杂货店等,以极为不起眼的份额成功垫底。
即便是日系便利店三巨头,交出的答卷也并不十分理想,罗森在入华25年后才实现全面盈利,全家、7-ELEVEn则只在国内部分区域赚到了钱,行业中处于亏损阶段的不在少数。
简单来说,租金、人力等各类固定经营成本的居高不下,以及经营不善,让这门本应“红火”的生意频频被唱衰。同时在后疫情时代,顾客也逐渐完成了从被迫进行线上消费到主动寻求线上消费的转变,电商占比增长明显。“内忧外患”之下,便利店业态越发难以招架。
不过,也有一些玩家通过顺应时代的发展、市场的变化,摸索出了一套基于数字化手段的精细化运营方式和差异化服务能力,让整个行业看到了“搞钱”的新路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