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便利店还是不是挣钱的行业?( 三 )


1、便利店的初心以及终极奥义:便利。
当看到收银台前排起了长龙,不少人会选择直接转身离开,心想着也许下个拐角还有一家便利店,何必在这浪费时间?针对由此带来的订单流失、顾客体验下降等问题,全家、罗森、7-ELEVEn等便利店企业开始引入自助结算方案,消费者可以通过自行扫描商品条形码与付款码来完成购物,不用再着急苦等仅有的一两位店员手忙脚乱地给每位顾客结算。
如果这是便利1.0,那么德国零售企业WüRTH开设的自动化门店则代表了便利2.0。在挑选完毕后,顾客只需将商品统一放到传送带上,通过机器识别而非自行扫描的方式来生成订单,然后线上支付即可。
相比之下,Amazon Go、云拿科技等采用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技术打造的无感支付,则在同时解放消费者与店员的基础上定义了便利3.0。区别于上述方案,顾客扫码或是刷脸进店,挑选完毕直接离店就能完成扣款,无需其他操作。
这种拿了就走的购物模式,也凭借无排队、无拥挤、无接触等优势,在疫情期间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认可。尤其在《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等政策出台后,无人化、自动化的智慧零售也将加速普及,以便捷、友好的业态服务于民。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便利店行业逐渐呈现出了一点:以线下门店高效运营为主体、线上线下运营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而这也为消费者们提供了场景维度的便利。在线上,除了以外卖功能扩大服务半径外,后疫情时代“线上下单、线下自提”也越发普遍,据美国便利店协会数据显示,21%的便利店开始施行自提服务,14%则专门设置了免下车的drive-thrus购物车道进一步提升便利度。而在线下,(无人)售货车、贩售机等也在逐步渗透最后100米乃至最后10米,人们在几步远的地方就能买到所需商品,更好地满足了近场化、高频率的消费需求。
2、线上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感官触动。
当所有商品都可以在线上平台买到时,更直观的线下体验便成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首先,电商有的“视觉”,线下可以更趋友好。基于天然的数字化属性,电商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历史购物情况分析品类偏好、品牌偏好等等,并让精准的广告内容渗透至浏览的各个角落。相对而言,线下营销虽没有自带“千人千面”的光环,但得益于AI等技术的加持,也能让顾客在不被打扰之余获得更多个性化服务。
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位于世博源智慧商街的云拿AI智能无人快闪店引起了采访人员的争相报道,顾客在拿起某件商品时,货架上的智慧屏幕就能触发商品介绍、商品评价,在少人化、自动化场景下,以“一对一”专属导购保证顾客诉求不被忽视、营造优于线上算法推荐的人性化关怀。
其次,电商没有的沉浸式体验,或许会成为线下零售的杀手锏。今年4月,新加坡连锁便利店品牌Pick & GO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内开设了一家“调动五感”的无人便利店。嗅觉方面,其以柔和的茉莉花香味陪伴顾客整个逛店过程,购物之余感受宁静与放松;听觉方面,则通过在不同货架设置不同的音效巧妙唤醒味觉,例如顾客走过膨化食品区时,可以听到清脆的咀嚼声,或是走过饮品区时,又听到了碳酸饮料的开罐声……
也许此时顾客只是漫无目的地闲逛,但在定制音效的影响下却产生了对某种商品的联想,并将潜在的消费欲转化为了真实的消费行为。不难理解,通过将线下门店打造为新颖的、极具科技感的体验中心,不仅能让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获得更舒适、愉悦的享受,也能帮助便利店品牌提升顾客好感度,间接带来更高的复购率与销售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