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掌财社:亚马逊“封号”余震:留下还是出走?数万跨境卖家绝处求生( 三 )
暂时,亚马逊还没有大范围查封关联账号,“亚马逊小规模地查封关联账户是一直在持续的行为,我们担心的是它一次性地几万几十万个地查关联账号。”徐凌说。
封号风波影响如此之大,亚马逊必然不是一时兴起。
封号风波初期的5月20日,“亚马逊全球开店”官方公众号发出《致亚马逊全体卖家信》,信中称,一直以来,亚马逊的政策明确要求卖家不可以滥用评论。
“近期,我们暂停了部分卖家的销售权限。未来,我们也将持续履行这一职责,严谨地监督商城的运营环境、并慎重地采取行动。亚马逊采取的这些举措在业内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在此,我们也想向各位进一步说明:亚马逊治理不合规运营行为的态度是坚决的、也是一贯的。”亚马逊方面在信中表示。
徐凌称,规矩是亚马逊方面制定的,当卖家签订卖家协议的那一刻,但凡这类行为就都是违规的,“卖家协议里写得很清楚,这些行为是不允许的,违背了所谓的卖家公平交易原则。”
亚马逊卖家协议中提到的“滥用评论”,类似中国境内电商卖家的“刷单”行为。多名亚马逊卖家向《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证实,许多卖家会在商品中放“好评卡”,如果顾客打了好评,客服就会给顾客返数额不等的好评费用。
既然如此,为什么亚马逊卖家还要明知故犯、前赴后继?
多名业内人士的口径非常一致:在亚马逊上,更多的好评与更好的销量直接相关。
“亚马逊坚持自己‘顾客第一’的原则,因此在算法上给予顾客(买家)的评论很高的权重,一个差评可能会导致卖家的产品链接排名下降很多。”跨境电商观察人士、蓝海亿观网创始人吴以辉向《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分析了其中原因。
但“顾客第一”是一把双刃剑,来自顾客的好评也会带给卖家肉眼可见的好处。在“好评”带来的收益与“差评”造成的恶果之间,卖家抱着侥幸心理,选择在“红线”的边缘游走,并成为一种屡禁不止的“小动作”。卖家们认为,长期以来,亚马逊的态度无非是小惩大戒、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这一次,究竟是什么,让亚马逊决定“大开杀戒”?
有业内人士认为,此事之所以会发酵,与《华尔街日报》6月13日发表的一篇报道有关,报道名为《Fake Reviews and Inflated Ratings Are Still a Problem for Amazon》,内容直指RAV power Store使用小卡片获取好评。
文章插图
或许是舆论压力,让亚马逊开始对“滥用评论”卖家忍无可忍了。
6月16日,“亚马逊全球开店”公众号又发一文,名为《打造值得信任的顾客评论体验》。亚马逊方面在文中表示,2020 年,我们在顾客看到之前就已经阻止了超过 2 亿条疑似虚假评论,其中超过99%都是我们主动监测发现并移除的。并表示,亚马逊将继续加强主动管控、通过优化流程和工具加大行业协作,并让不良行为者对其行为承担责任。
封号就此掀起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当地时间7月5日,安迪·贾西(Andy Jassy)从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手中接棒CEO一职。也许是“新官上任”之故,在迎来新任CEO之前,亚马逊开始对平台违规卖家进行封号清理?总之,时间点耐人寻味。
文章插图
亚马逊CEO杰夫·贝佐斯 图片来源:IC photo亚马逊“封号猜想”
然而,业内对封号原因的解读,还有不同看法。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曹钟雄对《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表示,受2020年疫情影响,中国卖家在亚马逊平台上突飞猛涨,也因此愈发鱼龙混杂,部分卖家确实存在把在国内互联网平台上的做法延伸到国际平台的行为。
推荐阅读
- 德国|谷歌拟从搜索结果中删除新闻服务 向德国反垄断机构妥协
- 从业者|这行成为“香饽饽”?“懒人经济”时代来临,大批从业者月入万元
- 出版商|谷歌向德国反垄断部门妥协 拟从搜索结果中删除新闻服务
- 数字经济|中国数字经济2021年度盘点与2022年度预测
- 工业区|搭平台“找朋友”,让企业间擦火花嘉定全流程服务在线新经济企业
- 总结|敦煌网发布2021跨境总结:“节庆聚会”、“居家经济”轮番引领海外消费
- 印度竞争委员会|印度竞争监管机构对谷歌展开调查,与新闻聚合服务有关
- 文娱|安徽巢湖经济开发区市场监管局开展文娱领域市场经营活动专项治理
- 消费者|经济日报携手京东发布数据--用数据为消费者画像
- 互联网企业|展望2022:平台经济将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