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掌财社:亚马逊“封号”余震:留下还是出走?数万跨境卖家绝处求生( 五 )


拜登政府正持续发力科技反垄断。最近,美国众议院反垄断小组委员会主席大卫·西西林就针对科技巨头的反垄断立法接受媒体专访,采访人员问,
亚马逊是否必须分拆成两个不同的网站,一个展示和出售他们自己的产品,另一个针对第三方卖家?或者干脆关闭自己的品牌?
西西林回答:
应该是这样!或者卖掉那部分业务……竞争的重点是为亚马逊以外的其他竞争对手创造空间。
据王馨称,目前有多位头部中国卖家向她反映,申请后解封的账号比例可能只有20%。
亚马逊处心积虑,但其强推自营品牌已经屡受业内和媒体诟病,认为是搜集第三方卖家数据、与第三方卖家竞争,并在第三方卖家商品页面推送同类且价格更低的自营品牌产品。
当地时间7月29日,亚马逊发布了2021财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亚马逊第二季度净销售额为1130.8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7%,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为同比增长24%;净利润为77.78亿美元,同比增长48%。这两项数据均低于此前分析师预期的1152亿美元和78亿美元。
财报发布后,7月30日晚间,亚马逊股价低开低走,跌幅7.56%,市值一度蒸发近万亿元,这也让亚马逊跌出“2万亿市值俱乐部”。
谁能取代亚马逊?
亚马逊封店风波仍在发酵,中国卖家开始反思将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的弊端,寻找“多条腿走路”的可能性。
卖家们承认,亚马逊的确可以带来引傲全球的流量以及利润表现。
“在7月1号欧洲税改之前,亚马逊上自发货卖家的毛利率能够达到35%,品牌卖家的毛利大约在20%,如果品牌运营得好、品牌溢价高的话,可能有30%的毛利率。”徐凌说,一个同样的产品,在同类型平台上可能卖8美元,但在亚马逊上可以卖到20美元。
跨境电商早期的火热,让无数国内商家趋之若鹜,但受制于运营能力低下、流量基础薄弱等影响,加速入驻如亚马逊等第三方电商平台,进行跨境电商品牌的经营成了不二法宝。
亚马逊等平台成熟的运营模式和巨额流量,让跨境电商品牌和中国卖家享受了早期红利。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平台型交易模式劣势开始显现,除了会受到诸如亚马逊封店潮这类事件的影响外,商家自身也难以形成品牌集聚效应,流量难以转化,数据难以利用,反倒是让客户对平台的黏性越来越强了。
王馨称,亚马逊的平台规则摆在那里,除了继续适应,卖家们别无选择。此外,她也建议,中国卖家应加速开启全面建站之路,如在速卖通、WISH、eBay、Lazada等海外平台开店,或是自建独立站。
不过,其他平台也有门槛。徐凌向采访人员透露,他认识的部分卖家已经开始转向沃尔玛、速卖通等其他第三方平台,“沃尔玛的入驻要求偏高,卖家必须得有在其他平台运营的经验,并且单店一个月要做到100万美金的销售额,才允许卖家入住。”采访人员了解到,在市场上,沃尔玛一个店铺一度被炒到10多万元人民币。
归根到底,亚马逊一封号,中国卖家就颤抖,反映出中国卖家过度依赖第三方平台,造成了经营风险高企,再次警示了平摊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应该进一步增强。
在亚马逊等电商平台对卖家政策日益收紧的情况下,出口跨境电商做自有品牌和独立站也已成大势所趋。作为跨境电商落地的主要方式之一,自建独立站属于自营型交易模式。如业内知名的独立站系统服务商Shopify,就是起家于亚马逊平台的“盲区”,贴合了欧美市场自有品牌占有率较高的特征。
相较于平台型交易模式,自建独立站不受第三方平台规则约束,运营形式灵活。独立站相当于卖家的私域流量,可以100%留存数据,有利于盘活和挖掘流量、数据价值。女装起家的垂直跨境电商SHEIN一开始就是自营模式,有自己独立的APP。目前它已将产品线拓展至男装、童装、鞋类、家居、家纺、美妆、配饰等诸多品类。公开报道显示,自2020年始,SHEIN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自营独立站平台,而在尝试将女装周边的一些品类开放给其他商家,并由SHEIN为这些商家提供物流运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