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质期|临期食品成年轻消费群体“新宠”?来看新海南客户端记者调查→

编者按:说起“90后”“00后”的消费,“精致穷”“月光族”“超前消费”……伴随他们的往往是带着此类标签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而“央视财经大数据”发布的《2019-2020中国青年消费报告》显示,年轻人的消费态度开始趋于理性和有度。年轻人的普遍消费观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在追求怎样的消费潮流?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开展了系列调查,通过走访和对话,洞察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捕捉新潮的消费业态。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采访人员 汪慧
“9.9元,41包,够吃一个月!”打开某电商平台搜索“临期食品”,爆款的产品宣传夺人眼球。一些原本要十几二十元一瓶的饮料,被打上了“临期零食”的标签而变得格外便宜,很快成为“抢手货”。
买的人多了,话题自然也热起来。在微博上,“临期食品”话题阅读量达到600多万;豆瓣网站上,“我爱临期食品”小组创建不到一年,聚集了超过7万人……吃临期食品成了年轻人当中的新风尚。
曾几何时,“捡漏”被视为抠门、寒酸的行为,如今,很多人点赞消费临期食品是理性消费、低碳环保之举。那么,临期食品为何定价如此低廉?为何受到年轻消费者的喜爱?采访人员近日进行了调查采访。
走访:临期食品线上线下人气高 
6月25日下午,下班后的胡昊打开二手交易APP“转转”,一口气下单了十几种零食,“买了小饼干、豆腐干、啤酒、薯片……单价都是几毛钱或者一两块,白捡的一样,闭着眼睛买。”胡昊说,他是在朋友的推荐下了解到的临期食品,第一次浏览时就像打开了新世界,商品价格让他感到震惊:原价上百元的开心果,只标价19.9元;牛肉干只要9.9元,还有很多远低于原价的大牌食品。
现在,胡昊已经形成了网上选购临期食品的习惯,“我也是查阅一些信息发现,各个平台都有这样的专卖店,这些食品大多还处在保质期剩下20%-50%期间,就会进入打折促销期。”胡昊说,他前几天买的一整箱原味苏打水,原价三元,现在售价仅1.4元,距离保质期还剩6个月,相当于传统商超的五折。“有些原价高昂的进口零食因为运输时间长、保质期短,更是会有巨大价差。”
保质期|临期食品成年轻消费群体“新宠”?来看新海南客户端记者调查→
文章插图
二手交易平台上的临期食品。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采访人员浏览了各大电商平台,线上卖临期食品的店铺多以“食品折扣店”的形式经营。淘宝食品行业负责人此前表示,淘宝上卖临期食品的店铺已近万家。过去一年有210万消费者在淘宝上选购临期食品,主要以年轻人为主,90后、大学生和一些年轻上班族。
什么是“临期食品”?顾名思义,是指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
眼下,临期食品不仅线上销售火热,线下商超的折扣区、临期食品专区也人气颇高。
6月24日晚上8点,在家乐福超市海口红城湖店临期产品专区,不断有市民前来选购。海口市民罗女士告诉采访人员,她家住附近,吃过晚饭后来转转看有什么打折的零食。
“这些商品虽然还有几个月到期,但都是在正常保质期内,而价格却要便宜了许多,我经常来这里采购。”罗女士告诉采访人员,她对临期食品也有所了解,“临期不是过期,食品保质期快到来的那一段时间,不一定就意味着食物不能食用或安全性下降,我买的这些都是日常食品,买回去之后还没到期就会吃完。”罗女士选购了纯牛奶、啤酒和饼干。
家乐福超市海口红城湖店店长王玲慧告诉采访人员,超市的临近保质期产品销量很不错,其中洗护类的日用品和休闲零食最受欢迎。“特别是零食区,很多都是品牌打了很低的折扣,我们自己员工也会选购。”她表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