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质期|临期食品成年轻消费群体“新宠”?来看新海南客户端记者调查→( 二 )


海口另一大型超市大润发销售的临期商品也很受欢迎。“临期的产品我们会集中在收银区附近展示并以优惠价销售,每次都很快销售一空。”大润发国兴店李经理告诉采访人员。
保质期|临期食品成年轻消费群体“新宠”?来看新海南客户端记者调查→
文章插图
二手交易平台上的临期食品。
数据:6成以上消费者认可并愿意购买临期食品
临期食品有多“香”? 你会买“临期食品”吗?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也专门做了问卷调查。
采访人员梳理数据发现,购买临期食品的消费者多是女性;42%的受访者认为,临期食品属于安全食品,只是口感可能会有所下降;73%的受访者认为,临期食品只要是在保质期内就可以继续吃。当然,也有约一成的受访者认为,临期食品对人身体有害,不会购买。
有意愿购买临期食品的人群占比61%。在什么情况下会购买呢?59%受访者表示,刚需产品大幅减下的时候会更有意愿购买;70%的受访者选购是用于自销。有74%的受访者认为,购买临期产品倡导了一种避免食品浪费的消费观。
这份调查数据与现实情况显然是相符的。采访人员采访了多位有临期食品选购经历的消费者,他们大部分表示,之所以喜欢“淘”临期食品,价格优惠是其最大的吸引力点:“100块钱能买一大车”、“纯肉进口香肠不到20元”、“薯片9毛钱一袋”。
保质期|临期食品成年轻消费群体“新宠”?来看新海南客户端记者调查→
文章插图
电商平台上临期食品商铺很多。
谁在消费:年轻人是临期食品消费主力军
便宜,是击中很多人开始关注临期零食的那个“决定性因素”。也让年轻人成为临期食品最主要的消费群体。
去年才到海南发展的90后上班族小田也喜欢买临期食品,她最喜欢买坚果和一些进口零食。小田告诉采访人员,她刚刚工作,薪资还不高,租房、买衣服和护肤品等各种花销,让她感觉压力挺大的,临期食品满足了她的低价消费需求。
不仅在网上下单,家附近的零售店小田也常常光顾。“下班跑步回来后买一个店家打折的面包和牛奶当作第二天的早餐,正常情况下,需要花10多元钱,但买到打折的临期食品,能省三四元钱。”小田说,每天省下几元钱,日积月累也能省下不小的花销。
胡昊则说,他把买临期食品当作自己一种放松和消遣的手段。每次下单时,他都会觉得特别放松。“虽然说省钱是很大一个因素,但是能低价尝试很多没有尝试过的新产品,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胡昊认为,不像买别的大件商品,买临期零食不用有计划性,闲暇时间拿起手机随便逛逛,看到感兴趣的就会下单,既省钱又解馋,双重快乐。
据转转APP发布的数据,在平台上购买临期零食的,六成以上都是以95后、00后为主的年轻人。艾瑞咨询在2021年1月发布的《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也显示,中国“临期食品”消费群体以中青年为主,其中26岁至35岁的占比为47.8%。
保质期|临期食品成年轻消费群体“新宠”?来看新海南客户端记者调查→
文章插图
海口商超在售的临期食品。采访人员 汪慧 摄
观点:青年人的“消费观”当得到尊重
购物快乐是真实的,不过实际生活里,很多年轻人选择不去分享这份“快乐”。小田告诉采访人员,前不久,她半价买了一箱临期牛奶,觉得好划算,开心地跟身边的朋友分享,但是遇到了尴尬:“朋友担心不新鲜,还劝我不要买临期食品,对身体不好。”
事实上,过去人们确实对临期食品有点“瞧不上”,抱以敬而远之的态度。对于临期食品的处理,很多商家也往往感到头疼,被视为“烫手的山芋”。据王玲慧介绍,以往他们会把一些临期商品集中下架和销毁,而且是在监控环境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