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质期|临期食品成年轻消费群体“新宠”?来看新海南客户端记者调查→( 三 )


如今,越来越多的商家选择了以打折方式处理临期食品,更有一些商家在线下也开设临期食品专卖店。
采访人员通过网络联系到的一位临期食品销售人士称:“目前海口还很少见临期食品专营店,但在某些城市,已经有一些商家纯做临期食品线下店,专售牛零食、饮料等,日均营业额至少有几千元。”
有人开拓市场,也有人并不看好临期食品。支持者特别是年轻人认为,临期食品性价比高,既能降低生活成本,又能避免浪费;而反对者则称,临期食品身处“灰色地带”,存在健康风险。
如何看到年轻人的这种消费观念? 王玲慧认为,从某种角度看,这也是年轻人的一种新型的消费观念,“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信奉低碳、低消耗、无浪费的理念,对他们而言,购买和食用‘临期食品’是对这种理念的一种践行。”
大部分接受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采访人员采访的消费者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消费正趋向于理性和“有度”,有自己的消费主见,应该得到尊重。在采访人员的调查中,48%的受访者认为,临期食品处理不当会导致资源浪费;78%的受访者认为可以设立临期食品专卖店,让这个市场更加规范、透明。
保质期|临期食品成年轻消费群体“新宠”?来看新海南客户端记者调查→
文章插图
市民选购临期零食。采访人员 汪慧 摄
律师:临期食品可以打折,但监管不能“打折”
采访人员在采访时发现,尽管临期食品的消费群体在不断壮大,但是,在很多消费者的潜意识里面,多少有一丝疑虑,临期食品到底能不能够放心食用呢?
多个接受采访人员采访的商超从业者认为,严格意义上来说,临期零食也算作是一种闲置资源的流转。没有超过保质期的食物,在靠谱的超市或其它渠道买,不用过去担心安全问题。但购买时,也要特别注意阅读储存说明。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当前,临期食品市场很大程度确实是依靠商家自觉,并且线上线下对临期食品的品控没有统一标准。
“临期食品走俏主要是因为其在可食用的前提下存在明显价格优势。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临期食品’进行调整,国家曾颁布过《规范食品索证索票制度和进货台账制度的指导意见》规范性文件对‘临期食品’进行规制,但现已经废止。”海南外经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姚远告诉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采访人员,现存有效的主要是一些地方性规范文件,层级效力不高,约束力有限。
【 保质期|临期食品成年轻消费群体“新宠”?来看新海南客户端记者调查→】姚远认为,由于“临期食品”并不是过期食品,但是其具有易过期属性,从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角度,市场监管部门作为行政部门,一方面应主动加强对“临期食品”的检查监督并要求经营者及时对“临期食品”定期排查清理,确保食品安全;另一方面,应要求经营者履行告知义务,就“临期食品”进行特别提醒,确保消费者能够提高检查 “临期食品”是否变质的意识,防止发生食品安全事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