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的「供给侧改革」( 二 )


但可惜的是,这些早期探索大都没有跑通。比如,尽管轻应用和直达号的理念都很好很先进,但做的太早了,不论是技术的成熟度,还是当时互联网整体的生态都没有准备好,从而成了先烈。此外,当时的开发者们的热情还是放到了打造爆款 App 上,正如沈抖后来总结的「当时所有人都想把自己的 App 做大,并不想到一个平台上做小程序,百度的直达号并没做起来。」
百度|搜索的「供给侧改革」
文章插图
沈抖参加前沿思考论坛(左一)
但如果再深入思考一些,这些搜索「供给侧优化」所经历的挫折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它需要百度 App 成为一个生态,而非停留在工具层面,但转变在那时还没有完成。一方面,百度 App 的生态体系上还不完备,比如支付体系和账号体系都还没有很好地得到建设;另一方面,它的生态整体的盘子还太小,2017 年百度 App DAU 用户量仅一亿多,其探索难以获得足够大体量的生态支撑。
这带来的影响在于,百度搜索一直没有办法很好地优化自己的商业模式。当时百度搜索依赖单一广告的收入。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搜索广告是很好的模式,可以躺着赚钱。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搜索广告模式,就会发现并非如此。
它表层的逻辑看似简单,就是谁能在关键词上获得最多的流量。但是如果它不对是否「真的有效解决问题」,也不对「用户有更好的体验」直接负责。那就会带来一个问题,搜索排名广告带来的流量引导,不能同时对商家、用户和自身产生更高的价值,而只是一方或者两方收益,面临着「三元悖论」,达不到「大系统最优」。
在互联网日趋孤岛化之下,搜索难以引入更多、更有价值的内容和服务,从而实现更好的搜索交付。而此时又要保证足够的商业收入,进而保持或者增加广告的话,系统深层问题就会被进一步凸显。百度遭遇的最黑暗的那段日子,恰恰与此相关。从一个大系统角度来讲,不去「有为」地解决深层问题,是不行的。
搜索的「供给侧改革」从目前百度做的这些事情来看,应该是明确意识到这些问题了。百度搜索的解法,简单来说就是把为用户创造价值,放到为自身创造价值的前面,并通过「供给升级」,构建移动生态,逐级满足用户的「消费升级」需求。
第一级需求是「信息需求」。百度在用户那里的基本认知和需求点还是「信息获取」,这也是百度搜索的「基本供给」,百度的解法大概有以下几个方向:
首先是内容生态,不断扶持百家号作者,保障自身平台的源源不断的原创内容供给。其次是通过「搜索+信息流」,把「save time」的工具价值和「kill time」的内容消费价值,有机结合,试图给用户更多维内容的满足。
再者,只有单一形式内容的量变还不够,还需要给用户提供丰富的内容,而百度 App 的视频化战略就瞄向这个问题。百度副总裁、百度 App 总经理平晓黎在今年的万象大会上说,目前百度 App 搜索视频分发年同比增长 150%。看起来这些强调「有用」的内容,和人们使用搜索的目标,还是比较重合的。
而第二级需求,其实就是「服务需求」。平晓黎说,用户每天在百度上表达的明确服务类诉求已经超过 10 亿次。百度重点选择发力的是「升级品」,也就是通过提供「闭环服务」,满足用户的服务需求,重点解决「供需错位」问题。
具体的思路和逻辑,其实可以从这次品牌代言人的广告里看出来「电影门票订酒店,先百度一下。情感法律找专家,先百度一下。健康知识权威答,先百度一下。百度一下,生活更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