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超市求生:用「会员」傍上中产( 二 )


迅速增多的城市中产阶级被视为新的消费增长引擎
一位美妆产品创业者告诉极客公园,超市里的洗化产品 20 年没有变过,已经无法满足当下消费者的需求。他创立的公司在过去一年里已经连续拿到五轮融资。
「以前我们覆盖的市场规模还没现在这么大,但生意反而更容易些。」麦德龙副总裁周扬感受到,「现在,要想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必须要打造差异化商品,和更好的服务」。麦德龙在 20 年前就推行免费会员制,最近才开始推行付费会员制,「我们把现有的麦德龙会员体系进行分级,来满足不同消费能力的客户。」
相较之下,麦德龙同样是瞄准了未来消费力更高的群体,将主流付费会员群体锁定为 25-45 岁的职业女性群体。「她们的消费特点就是顾家、悦己。因为忙碌,她们往往没时间到商场里精挑细选。我们会针对她们的家庭消费,根据数据来设计特定的商品体系。」按照摩根士丹利的预测,到了 2030 年,这一群体引领的「家庭需求和退休消费」将超越当下火热的「年轻人消费」。
无论是麦德龙 Plus 会员店还是盒马 X 会员店都将目标瞄准了正迅速壮大、成为消费主力的新中产人群家庭。而山姆会员商店甚至在此基础上,把付费会员继续分级,来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对于传统超市来说,「会员制」还有一个隐形的好处,就是补齐了过去线下零售对于消费者数据掌握不足的短板。像线上电商平台一样,随着实体零售领域的数字化,商品的数据将和人的行为被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这就像一个越来越严密的算法机器,平台通过会员付费等级、消费行为习惯,将每一个消费者标签化、数据化。
摩根士丹利预测,消费者将越来越依赖一个「全自动化」的社会,会越来越依赖于算法精准的商品推荐和引导。
然而,对于传统超市来说,想要完成数字化转型、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看似理所应当,实则需要「割肉般」的取舍。
不破不立:想卖人民喜爱的商品并不容易不少人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现在的番茄没有了过去的「番茄味儿」了。实际上,这是层层人工选育的结果。选育者所挑选的可能只是耐储存、个头大、长相漂亮的番茄。这种选育标准让市面上的西红柿变得更硬、更好看,但是味道却大不如前。
这就是生鲜供应链上的「适者生存」。对于软的熟的、味道更好的西红柿,供应商可能并不喜欢。因为那些皮硬、汁水少、储存时间长的品种能在运输、存储的过程中带来更少的损失。更好的商品最终没能进入到超市里。
中产|超市求生:用「会员」傍上中产
文章插图
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过去,由于市场上留给供应商选择的超市渠道并不多,因此从 30 多年前开始,对于超市来说,「一直是买方市场,游戏规则都是由超市来制定的。」一位资深行业人士介绍。
因此,不少传统超市的经营模式可以概括为「卖货架+卖商品」,主要靠收供应商的「入场费」作为主要收入来源,至于供应商提供什么样的商品,超市则管控较少。这也导致了不同品牌的超市,却有大量相同且品质不高的商品。
「一些传统超市主要考虑商品的利润率、促销效果等指标。」做传统零售数字化转型的服务商多点 Dmall 总裁张峰认为,传统超市更多是思考自己能从中获得多少利润抽成,「如果站在消费者角度,那么更应该考量商品的购买人数、复购率以及它的时令性。」
商业模式决定了超市们的思考方式。如果想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行动,那么新规则和旧规则代表的利益将发生冲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