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系|江湖黑话、学术术语与网络流行语:语言的污染,还是隐秘的反抗?

编辑导语:溯源“黑话”,其发展其实由来已久。在古代,黑话是区隔于主流话语体系的某种话语,只在特定的圈层内传播。衍生至当下,“黑话”体系出现了互联网黑话这一分支。某种层面上来讲,互联网黑话的存在的确阻碍了人们之间的沟通。但是互联网黑话的存在并不能因此被简单否定。对任何一种存在,我们都应该从多方面进行衡量和推导。
语系|江湖黑话、学术术语与网络流行语:语言的污染,还是隐秘的反抗?
文章插图
年长者看不明的网络流行语,外行人听不懂的专业术语,各种“黑话”似乎是信息时代阻碍交流的最后障碍。嘲讽黑话成了乐事,批判黑话成了正义。
但从古至今,黑话像野草般顽强,只因为这种语言自由是对权力的隐秘反抗。
相关文献曾粗略统计,在我们生活的这颗蓝色星球上,曾有过两万多种语言,有的语言存活下来成为主流语种,有的语言在历史的长河里渐渐湮灭。目前,大多数广为使用的语言,皆是经过时间洗涤留存下来的生命力强悍的语种。因为全球化的影响,颇多小众语种与濒危动物相类,处于消失的边缘。
古典时代语言多元,与彼时交通不便、信息阻塞有颇多关联。大地广袤,山河万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国寡民式的生活,使得诸多方言在特定的地理空间繁茂生长。
比起囿于特定空间的方言,三类语言在古典时代极具空间穿透性:一类是权力推动的主流语系,一类是商业语言,另一类则是江湖秘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黑话”。
一、只流通在特定人群中的黑话,是江湖私铸的话语货币权力推动的主流语系,承载着每个国度的政治与文化火种,当然会以行政手段,由上到下层层强制的普及。商业行话与江湖黑话,则因民间贸易的流动与江湖游侠的浪迹天涯,从而从一个地方流转至另一个地方。
据考证,中国的“黑话”大抵起源于唐初。因唐时政治开明,经济昌盛,贸易往来繁多,商贾之流为了赚取利益的秘事不被他人所窥视,在交易时逐渐形成了一种内行人才懂的语言,俗称隐语、唇典、春点、切口等。
后来,这种小众语言的触角,延伸至市井的日常避讳,延伸至手工业小作坊,延伸至浪荡江湖的游侠儿,并渐渐成为江湖侠士的秘密交流工具。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们,便依靠各种各样的“江湖切口”在茫茫人海里互相识别。
“黑话”诞生于贸易,初看上去似乎颇为古怪,但只要仔细地梳理一下“江湖”这个词,便可发觉其与商业的潜在关系。
中文里的“江湖”是一个引申词,与它对立的,不是山岩,而是庙堂。
庙堂即朝廷,代表政权与律法;江湖即民间,代表平等与自由。这与“江湖”一词原本指涉的水之流动性有关,水是自由的,水也是不怎么受约束的,而贸易往来也需要物物互流与宽松氛围。
古典时期最著名的商人陶朱公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成就复国大业之后,远离庙堂的管控杀伐之气去做生意,却被古典知识人称为“放浪江湖”,唐代诗人高适曾写过“天地庄生马,江湖范蠡舟”的名句,表达对庄周、范蠡等江湖人物才拥有的自由的艳羡。
古典时期的贸易通商,不但要得到地方政府的许可,还要获得民间势力的认同。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没有民间势力的认同,生意很可能就无法继续做下去了。而江湖,鱼龙混杂商匪一家,为各方民间势力的统一称呼。中国的帝制时代一直重农轻商,以家国名义出现的商业团体和组织比较少见,往往是民间行会在主导商业往来。
因此,行会之间有行话,生意人之间有生意经。直至清朝末年,各种卖艺、卖药、卖针头线脑的小贩、小生意人,都被民众称为走江湖的。在江湖中,各行各业做正当生意的话叫行话,做偏门生意的话则叫黑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