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警惕“大数据杀熟”手段变种
自2018年“大数据杀熟”进入公众视线以来,每一例相关事件总能引起群众的愤慨。相关监管部门在持续治理,多个媒体在持续报道,普通用户在各种渠道进行曝光,多渠道组合之下,最早出现在公众视线中的“大数据杀熟“案例得到了有效遏制。
文章插图
综合过往报道,电商、打车、外卖等互联网行业是“大数据杀熟”的重灾区。最初,引人争议的是购买同样规格型号的产品,使用相同商家相同距离的服务呈现不同价格,客户消费频率越高、对产品粘性越大则需要支付相对更高的费用,这一乱象令人苦不堪言。
在传统实体商业交易中,“货比三家”、“砍价”是消费者熟知的购物流程,在这样的购物流程中衍生了一些“生活智慧”,比如价格比对,比如“砍价不能先开价”等。这样的购物流程中,效率显然要比互联网购物要低,与之相反的是,购物欺诈性降低。
互联网的价格标识面向每一位用户,实体商家的价格标识面向公众,一旦出现“你买一瓶饮料8块,而我要交10块”现象,脾气火爆的顾客甚至要和商家当面对质。
步入互联网时代以来,用户的便捷反而催生了利益的受损。
在“大数据杀熟”案例曝光之前, “培养用户习惯”经常出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口中,我们能够在很多种商业行为的背后看到企业在“培养用户习惯”上所做出的尝试:比如“烧钱大战”中给用户发放优惠券供用户以便宜的价格享受打车服务,而这段需要打车的路程用户此前可能是乘坐公交或骑行;比如做出一个商家评论社区,让用户交流自己的消费体验,让更多的用户在消费之前能够看到别人的体验进行参考,而此前用户需要实现这一目的要么“盲吃”,要么求助于已经消费过的用户;再比如用非常低廉的价格,培养用户线上买菜的习惯,用“便宜又外送”的方式来占据用户生活中的一环……
这些补贴让利活动的目的是“让用户习惯于该产品所提供的服务”,进而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用户使用服务越高频,粘性越高,一些“心术不正”的商家就会动起花心思,逐步试探高频用户的底线,同时,培养更多用户的使用习惯也不能断,互联网平台往往更在意“增量市场”,增量市场代表着该平台的发展势头,也会影响其在资本市场的估值。
“大数据杀熟”本质就是通过数据算法筛选,对高频用户底线的试探。经过多年发展,互联网工具“便捷”的特性已深入人心,“便捷”的背后,也磨灭了传统实体商业交易中用户的一些习惯,与此同时,商家“大数据杀熟”的手段也在持续变化中。
“大数据杀熟”手段的变种在很多“反大数据杀熟”的教程中,货比三家是经常提及的词汇。主要做法是当用户有需求购买某产品时,多个平台进行比价,或是使用一些比价平台,对于产品的实际价格做到心中有数。
一位消费者表示:“在金额较大的产品购买上,正常人都会货比三家,但在一些金额较小,生活常用的小产品上,使用互联网平台的便捷会滋生一部分惰性,几十块钱的东西可能不假思索的就付款了,支付平台的小额免密支付功能更是快捷。”
而算法的陷阱,就隐藏在这不假思索的快速付款中。
以外卖平台为例,外卖平台是“大数据杀熟”重灾区中的核心,这一点由平台类型决定,当用户打开电商平台的时候,未必会真在此次打开中发生购物行为,但当用户打开外卖平台的时候,往往真的是要点外卖,几乎不存在这次不点,过几天再点的情况。
用户从外卖平台中选择餐品、加入购物车、提交订单、付款一气呵成,连贯的流程让算法给用户打上了一个“对价格不敏感”的“狗大户”标签,进而影响到用户下一次使用外卖平台所能看到的餐品价格,当价格歧视的套路曝光,平台随即转为更隐秘的“杀熟”方式。
推荐阅读
- 阿里巴巴|马云“接班人”是啥来头第一天上任,阿里巴巴损失517亿!
- 电商|俞敏洪或要“转型”?在电商平台做起直播带货,是有何打算?
- 亚马逊|告别“好评返现”,商家侧的“晒单有礼”还有意义吗
- 上门|快递上门的“蜀道难”
- 低俗词汇|B站发布“低俗词汇谐音梗”治理公告,多次违规将被封号
- 工地|“小马云”已不火,如今“工地马云”火了,网友:确定不是本人?
- 景气度|2022,七“贱”下天山
- 手机银行|漫谈金融产品数据可视化
- 劳动者|这些工作将实行“职称制”!官方发通知,新的“香饽饽”行业来了
- 商家|网购衣服7天内退货被拒,女子多次反映未果,商家晒出数据打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