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鹏|吴晓鹏:底层逻辑从未改变( 三 )


事实上,保持开放心态,在管理上互相取长补短,必有益于中国企业全方位的进步。
创业重灾区首先在一个大型组织中做一个螺丝钉,是成熟经济社会中,个体职业发展的主要路径。鼓励每个人都去创业是错误的事情,社会应该对创业进行理性的引导。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要创业,可能也有经济高速发展和各种红利带来新机会的原因,但整体上的红利越来越小了。
个人创业,对社会是有好处的,但你在出发的时候就要知道,所谓找到痛点,其实存在对行业先行者不敬畏的因素。完全有可能成,成功将带来极大的个人回报,但也是高风险的。
中国之前最大的创业机会来自消费领域,因为4亿稳定的中等收入人群和变化了消费观念的年轻人带来了新的巨大商机,B站日均活跃6000万人、月活2.23亿的数据就是新观念的例证。但这个商机很快带来了快消品行业的浮躁,形成了创业重灾区。
资本过热和踩坑过少是目前新消费赛道的主要风险点。开口闭口风口,或万物皆可健康,或万物皆可国潮;张嘴闭嘴趋势,或一切都在年轻化,或一切都在消费升级;以流量和估值为目的,资本逐利、商业赌博。几年下来回首一看,玩流量的、追潮品的、亏加盟商钱的、所谓能够提高供应链效率的、利用人性弱点赚钱的基本上都在退坡。那些文化和科技含量不高的新消费企业,最终都无法形成可以积淀的品牌。
创业首先的课题就是新立组织,新立一个组织是需要有牺牲和巨大付出的;刻意追求发财和超额回报这样单一的目标,更是非常得不偿失的。超额收益本身具有偶然性,有或没有发财,是不以你是否有这个执念为转移的。
个人创业远不如组织创业。如果有条件,在一个组织中协助组织不断改革和迭代,一般情况下更能发挥个人所长。
还有哪些改进的空间警钟不只是敲响在消费行业,所有行业的从业者都要谨记经营本质和管理常识。
下一步受伤的一定有硬科技中的浮躁因素。目前的一级市场,只要沾半导体基本就可以融资。中国芯片领域热热闹闹的PPT式投资很多,但真正能实现量产的产线非常少,产能严重不足。韩国有两家晶圆代工厂,完全依靠中国芯片设计公司的订单,就供不应求。发改委在去年下半年表示,对没经验、没技术、没人才的“三无”芯片企业要特别关注,且按照“谁支援、谁负责”的原则,对造成重大损失的项目要进行问责。芯片似乎谁都能做,不是常态。
前段时间,某椰汁企业之所以申请“从小”和“喝到大”商标,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企业想吸引眼球。不仅是低俗营销会被淘汰,浪费社会资源的重度营销也是顽疾。
恒瑞医疗今年4月份收到了财政部的行政处罚,戳到了其百亿销售费用的痛处,一家医药企业的销售费用占其营业收入的35%,最终是老百姓在埋单;我国两大乳企每年也都要花近百亿的营销费用,而在美国和欧洲市场上1美元1升牛奶、1美元1升果汁的基本行情,正是因为中国乳企的重度广告营销,中国市场中的牛奶和果汁就贵了不少。这不应该是常态。
前几天注意到一组数据:去年全国粗钢产量达到10.53亿吨,今年有望达到11亿吨,连年增长;而世界排名第二的钢产量仅仅是1亿吨;要知道我们的钢材近60%是用到了建筑业上面的。另外,中国每万元GDP的钢材消费量在2017年达到88千克的低点后竟然又开始反弹,2020年达到了97千克。这些数据应该能说明,我们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没有完全切换过来。
大型公司忙投资、中型忙上市、小型忙融资,增长模式怎么能转过来?
我们在投资行业中看到,前些年不懂投资不懂估值的企业不少,现在很多“企业家”都是融资和投资专家了,融资逻辑当道,谁来打基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