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梗|这届年轻人,时刻都在“破防”( 二 )
文章插图
2019至2020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中也明确,心理健康指数的年龄差异显著。随着年龄增大,中国心理健康量表衡量的心理健康指数呈现随年龄增长而逐年升高的趋势;同时,抑郁水平则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减小的趋势。也就是说,18至25岁左右的年轻人心理健康状况最为堪忧。
到底是什么让祖国的花朵“晒蔫了”?
其实在年轻人看来,生活处处是焦虑:还没参加工作的学生,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动力,升学无望、考研无望,如今游戏里都有了防沉迷系统。
而参加工作的成年人,早上一睁眼,就开始忧心忡忡,对于工作提不起兴趣。每天下班回家是一天里最轻松的时刻,晚上睡觉之前才能生龙活虎。
同时,互联网的特性使得他们总在与陌生人作比较。越努力,人就越焦虑,越比较,心理防线就越低。因此,“破防”这种戏谑化的表达方式在传递观点的同时,也能通过自嘲、讽刺宣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压力,缓解其无法消化的负面情绪。
在高效运转时代,一句“破防”既能够传达轻松愉悦的氛围,也能够表达自黑、自嘲、渴望认同的心态,那么不奇怪年轻人会频繁地使用。
2. 信息社会,需要“破防”其次,除了自身承受的社会压力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在助推“破防”的蔓延。
在媒介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的量级达到了让人应接不暇的程度。
这种信息传播内容和方式的转变,会加重年轻群体思维的单一化和思想的同质化。好比当数亿人都习惯了具有概括性的短视频、短文后,人们的思维会产生惰性,注意力持续时间也会被大大缩短。
这时,有多重含义的“破防”就会被年轻人广泛使用。
从诞生到走红全网,不同年轻个体对“破防”的衍生含义都有不同的见解,和其他的短句短语相比,“破防”能够广泛概括和表达心情,也符合语言演变的经济原则(即确保语言交际功能的前提下,语言活动中的力量消耗会基于经济要求进行减弱)。
例如,目前已知的解读就有:感动、喜悦、敬佩、痛苦、后悔、震惊、尴尬等,也就是说,但凡是遭遇了心理层面的崩溃,年轻人都可以利用“破防”去形容。
文章插图
更有多数网友反映,“虽然平时并不喜欢‘破防’这个词,但有时候不得不承认,说一箩筐话,都没有说一个‘破防’来得精辟,而且别人能很轻易get到我现在是什么心情。”
确实如此。试想一下,你能只用一个词形容“破防”吗?可以是“崩溃”、“喜欢”、“感人”吗?如果你认为有难度,那么就不难理解年轻人对“破防”的钟爱。
社交网络信息精炼的特性,使“破防”被年轻人二次赋值。它的含义足够复杂,它的用法足够多样,它变成了一个标志和符号,而不单单是有趣的“梗”。
但这并不是没有危害的。虽然一方面,这种碎片化的表达能使气氛更加轻松、交流更加高效;但另一方面,我们仍需警惕“梗文化”繁荣所引发的各类问题。其中,“文字失语症”显得尤为突出。
三、“梗文化”带来文字失语症在互联网黑话中,“文字失语症”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词了。它并不是某种疾病,而是用来形容现代年轻群体表达能力弱化的名词。
从“病症”上来讲,在简单、日常的对话中,患有文字失语症的患者可以正常表达;但是,在需要发表逻辑性强、复杂性高的表达时,他们就会“宕机”,难以准确描述自身感受。
丧失语言的能力的瞬间,在于“推荐”只会说“安利”;“绝无仅有”只会说“YYDS”;“败北”只会说“凉凉”;“脸皮厚”只会说“社交牛X症”……
推荐阅读
- 年轻人|肯在游戏里花648的年轻人们,开始抢购打折的临期食品了
- 中国|全民做电商、送外卖、做抖音,这就是当代年轻人的未来?
- 月嫂|三大高薪又缺人的职业,曾经被年轻人抛弃,如今再度高薪翻红
- 吴洁|年轻人躲进在线文档
- 黑天鹅|花呗背后“套路”被发现?年轻人陆续关闭花呗,原因已被找到
- 展会|有一说一,这届展商也太拼了!一起来听听展商的声音
- 在线文档|年轻人躲进在线文档
- 年轻人|困在系统里的年轻人
- 红娘|世纪佳缘下坠,年轻人"落荒而逃"
- 年轻人|刷屏朋友圈的“年度歌单”,不懂年轻人的悲与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