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梗|这届年轻人,时刻都在“破防”( 三 )


玩梗|这届年轻人,时刻都在“破防”
文章插图
诚然,将上述词语转述为常规表达并不简单,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文字失语症中,“梗”在代替年轻人发声,使得他们想说却不知如何说,心中所想只能付诸于“玩梗”。
那么文字失语症的“病因”是什么?又有什么在助推年轻人“玩梗”,患上文字失语症?
1. 病因一:群体认同群体认同是文字失语症的主要病因。
我们都知道,“梗文化”最早形成于ACG(即动画、漫画、游戏的总称),像“前方高能”、“今天的风儿甚是喧嚣啊”、“教练,我想打篮球”这类早期为人熟知的梗皆出自二次元的动漫和漫画,并且只有在特定的环境、用法中,才能被人所理解和运用。
玩梗|这届年轻人,时刻都在“破防”
文章插图
由于“梗”诞生自小众圈,故而又有“圈地自萌”的说法存在,而直至如今,经过发展的“梗文化”依旧带有小众的特征,只有特定的人群才能理解。可见,“梗”能促进群体的凝聚与认同。
大部分年轻人普遍认为,为了不遗余力融入同一年龄层的亲朋好友,实现与周围人的交流,获得群体归属感,“我”应该学习并使用流行梗。
有相关调查显示,超六成的年轻人能够通过梗的使用,与朋友、同学找到共鸣,也会从互联网上交流学习网络黑话的新表达,这也是为什么“新梗”一出,玩梗的年轻人便如过江之鲫,逐渐形成了梗的裂变式传播。
假设你身处一场聚会,老同学们聚在一起侃侃而谈。在一来一往的对话中,你会发现网络用语是活跃气氛和增强群体凝聚力的有力工具。
这时候,处于相同冲浪频道的好友能够迅速找到同好,彼此堆砌出无形的屏障。虽然在屏障外的参与者很想加入这场对话,但最终他们会发现凭借自己的微薄“知识储备”,只能被孤立在外,听不懂,也说不出来。
久而久之,当新梗逐渐变成区分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新信号时,为了维系群体关系,人们会不自觉的对梗产生依赖:
一来,为了维护在群体中的存在感,年轻人会频繁使用梗,打入圈层内部。
二来,为了提升圈层在其他群体中的优越感,他们也会不断制造、传播新的梗文化,将梗的存在延伸至学习、生活、工作中。
就这样,梗文化取代了部分文字短语,成为了日常交流的必需品,这从根本上就导致了表达能力的弱化、文字失语症的形成。
2. 病因二:媒体营销此外,除去丛众心理和群体归属感外,媒体营销的参与,也在潜移默化地引导网民使用“梗”。
为了适应媒体发展所带来的互联网环境变化,摆在各级全媒体、融媒体面前的是:如何将内容高效传播,提升其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这其中,“破圈”是最有用的手段,而“玩梗”就成为破圈的主要途径。
由于部分媒体营销的关注点和年轻群体的兴趣点不同,很多时候无法引导年轻受众,因此必须通过丰富、创新的表达形式掌握主动权和年轻群体的注意力,在“玩梗”中获得认同。
许多媒体营销都曾将“梗”应用于广告中。例如,怀旧营销,文案可以说“爷青回”;茶饮营销,文案可以说“秋天的第一杯”;公益营销,文案可以说“比博燃”……许多品牌甚至会自己造梗,只为了和年轻人产生共鸣。
玩梗|这届年轻人,时刻都在“破防”
文章插图
某手游就曾在去年将流行梗还原,植入了视频广告。约4分的视频中包含了苏大强、雪姨、淡黄长裙、真香警告等名场面,凭借每个知名场景传递了该游戏的slogan。该广告一经发布,就获得了大量的话题和关注度,是玩梗中的“典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