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利|领骏科技的选择:五年磨一剑,慢就是快( 三 )


然而,他人只见自动驾驶具有的想象力,不见中期以后的增长乏力、落地维艰。
相比起业内大多为纯计算机出身的 CEO,先前的种种经历赋予了杨文利更具系统工程的视角,而自动驾驶本就是一套系统工程的技术合集。
于是,杨文利带领着团队扎进田间地头,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对技术进行完善、对产品进行打磨,而不是单独精进算法。加上 2018 年资本寒冬,更是坚定了杨文利的想法——要「猥琐发育,别浪」,要把有限的资源花在刀刃上。
“浮躁的世界需要静下来。做技术就是要心如止水,不能被外界的噪声干扰了。”杨文利向我们分享了他过去几年最大的感悟。
不过,这样的策略促使领骏科技隐匿幕后,融资节奏也在一定程度放缓。每当看到外界一个又一个玩家传出好消息,杨文利不是没有动摇过,但他也一次又一次被自己说服,“还是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努力让自己保持「打鸡血」的状态。”
杨文利向新智驾袒露了心声,在那段最难熬的日子里,Mobileye 和特斯拉所经历过的都或多或少给予了他心灵上的慰藉。
“我们希望自己能向他们学习,包括Mobileye 对技术的执着,特斯拉对工程化的理解。前期的蓄势会成就后期的爆发。”
来日方长,实干为王事实也确实证明,在商业落地新时代,自动驾驶行业过去野蛮生长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资本是逐利的,如果没有好的产品落地,玩家们很难持续得到资方的输血。
相比之下,领骏科技的路线已经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杨文利介绍说,他们仅花费了比较低的成本就达到了技术第一梯队的效果,与其他玩家的投入存在数量级之间的差异。前者数千万,后者可能达到几十亿。
基于这样的路线,领骏科技曾发布了第一台量产 L4 原型车,并吸引了吉利合作。
杨文利|领骏科技的选择:五年磨一剑,慢就是快
文章插图
眼下,随着融资进展以及项目落地的推进,此前只有研发和技术团队的领骏科技,今年补齐了商业、人力、财务等其他板块,开始打造商业-研发-资本的三角闭环体系。
而且对比其他玩家,领骏科技的估值必定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杨文利,“自动驾驶是一场马拉松,有的公司的估值和体量现在看起来很胖,但从整个产业落地来看,大家都差得很远。”
除了发展路线,「人」也是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事的决胜关键因素。
如前所言,自动驾驶的落地已经不再是在实验室编代码就能完成的,还要扎到场景里,去考虑实际的工程化、产品化问题。就像硬盘一样。
在杨文利看来,无论是硬盘还是自动驾驶,物理本质其实是一样的。他进一步解释道:

  • 内部结构。两者都有复杂的机电系统以及物理控制系统,也都需要软硬件的协同。
  • 冗余设计。两者都要保持高可靠性,即7x24小时xN年的寿命,硬盘要对用户数据负责,自动驾驶要对用户生命负责。
  • 量产需求。两者都要实现量产以达到商业落地,硬盘产品的最小产量是 100 万颗,自动驾驶车辆的规模也会不断扩大。
相比业内其他计算机出身的 CEO,在杨文利的带领下,领骏科技的团队成员对工程化、产品化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他深入浅出地解释说,系统工程就是把不同的学科巧妙得结合起来,也只有大家都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合起来才可能实现 1+1 >3 的效果;反之,可能做成 1+1<2,甚至是做成0的效果。
尽管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确实不太了解这家剑走偏锋的公司,但发展路线并没有对错,只有适不适合。而领骏科技前期的「慢」就是为了中后期的「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