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在虚拟世界找平衡:一次「逃离」社交网络的尝试( 二 )


浸泡在社交网络的时间越久,就越无法进行完整的表达。习惯了线上的语言模式,也让我在面对面交流的时候无法利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经常插叙、倒叙,无法简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说话之前要铺垫很多,造成了很多交流负担,对我这个经常需要与人沟通的职业来说,确实困扰不小。
大脑被垃圾信息填满
《深度工作》的作者卡尔·纽波特曾在书中这样说,
社交媒体大行其道的一个原因,就是它打破了努力创作有实际价值的作品和吸引到人们注意力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相反的,它用浅薄的集体主义式交换取代了永恒的资本主义交换:如果你注意我说了什么,我就会注意你说了什么,不管这话语有无价值。
我也曾在张潇雨的播客中听到过企鹅理论,大意是说人的记忆系统是一片冰川,每个记忆点都是一只企鹅,冰川面积有限,每有一只垃圾企鹅进入到大脑的冰川,冰川上原有的企鹅就会被挤掉。这些垃圾信息就好比肥胖的、年老色衰的企鹅,不要让他们挤掉健美的企鹅。
现在获取信息的方式简直太多了,有些信息是跑着来我眼前的,甚至并不曾看过哪部综艺,却清楚地知道有哪些人参加,精彩瞬间是什么,产生了什么金句和梗,今年的冠军是谁,我没看过某个演员的任何一部作品,却对他的私生活了如指掌,可是,我为什么要知道这些?有什么意义吗?
这些事情很无聊,挤占了我头脑中有价值信息的空间,无形之中削弱了我的思考能力。
信息记录开始变缓利用公众号写日记
在自己尽量不被社交网络绑架的同时,也不能放弃和朋友的联结,毕竟还没什么出家的想法,不想变成一个孤岛,但我已经对「在对话中更新自己的状态」这件事情感到疲惫,于是想了一个折衷的办法——用公众号写日记。
我会把每天的想法和见闻写下来,这样就无需再用零碎的语言在对话框中向朋友说明,有什么想展开讨论的点可以直接展开对话,针对性的聊天代替很多闲聊,尽管我也很同意朋友就是在一起说很多废话,但可以适当减少线上废话的频次。
尽管之前朋友圈、微博之类的,我都当日记本用,不在意是否有人回应,但这也会打扰到其他人,还会有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目前来看,这是我找到与朋友保持联结又不很打扰的完美方式。
朋友圈|在虚拟世界找平衡:一次「逃离」社交网络的尝试
文章插图
朋友圈|在虚拟世界找平衡:一次「逃离」社交网络的尝试
文章插图
用长邮件代替细碎聊天
【 朋友圈|在虚拟世界找平衡:一次「逃离」社交网络的尝试】去年有尝试开始跟朋友发邮件,但最后也没有变成固定项目,今年当我实在深受困扰的时候,重启了发邮件的形式,试图用其修复被即时通讯软件损伤的表达能力,也摆脱一些回复的压力和等待对方回复的期待感。
我们尝试在邮件中有主题的讨论一个话题,不一定是多有见解,可能就是正好最近感兴趣,分享日常的时候顺带展开讲讲,但也借此机会,我们两个人能够认真地分享和交流,带着自己的思考交换意见,彼此也会更珍视每一次对话的机会,而不是在聊天中总「哈哈哈哈哈哈」的画风了。
朋友圈|在虚拟世界找平衡:一次「逃离」社交网络的尝试
文章插图
调整查看信息流频率
我本就很少关注陌生人,也没什么窥探欲,并不想看别人的日常,也不会看 B 站和抖音,常去的就只有豆瓣和微博,控制起来还是相对容易很多。
给自己设定了几个时间点去查看社交平台,一是上下班的通勤时间,二是午饭时间,关注的人不多,这些时间已经足够刷完了。下班后的几个小时是我难得的完整的私人时间,距离十点半睡觉有三个半小时的时间,我不愿出让给任何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