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掉链子”的全球供应链( 五 )


陈铃铃说:“航运费太贵了,去年3000多美元/集装箱,一年不到就涨到2万多美元。运费一般由客户承担,现在他们就不出货,直接把货压在仓库不出,这样我们就很麻烦。因为货已经做好了,很多也是月结,比如45天或者60天,不出的话有可能会再压半年,那我们的流动资金就非常紧张。现在大家普遍都追不到款。我们追客户的,客户那边也收不到钱就压我们的,别人也追不到我们的,这一环环地扣下去,整个行业都很惨。”
从事汽车坐垫、座套出口的王岩,最近的日子也不好过。他对《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人员表示,去年第四季度开始,虽然运费成本上涨了,但出口额也激增,着实过了一段时间的好日子。但从今年6月份开始,船期越来越不准,货物堵在外国的码头无法送到客户手中,让他心里没了底,账期延长和运输成本增加都成为负担,让他的出口业务面临压力。
而从事机电行业的刘建面对的情况更加复杂,因为他还需要从国外采购一部分原材料和半成品。很多船队为了赶时间,宁可让船空驶回中国也不愿意等装满货物再回来,这就造成了进口货物量减少,进口成本大幅增加。虽然最终的产品价格也有所上涨,但刘建也始终不敢大范围涨价,进口成本上涨和原材料稀缺让他苦不堪言。
对企业而言,激增的订单并不意味着都是机遇,也是对供应链和产能的考验。
从事电子产品进出口业务的东莞市维众电子有限公司,也面临着原材料缺货涨价、出货难、回款难的困扰。
该公司总经理谢华说,现在尤其是美国那边的供应链危机,导致原材料非常短缺,“今年整个半导体行业都是缺货的,很多年初接的订单不能按时交货,企业回收货款有很大的困难。”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原材料价格上涨也对企业造成了不小的打击。“价格一夜之间涨得太令人难受了,可能今天跟别人下的订单是10元,明天别人说要30元钱才能发给你。”据介绍,因为美国芯片供应紧张,现在用国产芯片替代的企业也多了,国产芯片的价格也涨了一倍左右。另外,许多电子元器件需要用到铜、锡等金属材料,今年价格暴涨,所有的配件成本基本都升了一倍。
面对原材料价格疯涨,有些公司要保出货或者保市场占有率,再贵也会买回来做,如果市场议价能力强,可以涨价转移到消费者身上。但是对于很多做代工的企业而言,对客户的议价能力、对成本上升的转嫁能力往往是很弱的。
“今年我们都不敢说要赚钱,哪敢说啊,别人亏100万,我们亏个30万就不错了。供应链问题我估计要持续到明年下半年,到时看能不能好转。” 谢华直言。
美国通货膨胀或失控
供需矛盾导致物价应声上涨,已成为不少国家的“大麻烦”。
10月26日,《纽约时报》发表一篇题为《曾被认为是暂时性的物价上涨将威胁拜登的议程》的报道中指出,美国国内通胀或面临失控的风险。
美国劳工部11月10日公布最新数据显示,美国10月CPI数据连续第17个月上涨,10月CPI同比上涨6.2%,高于前值5.4%,也高于市场预期5.9%,创逾30年以来新高。
货币学派经济学家弗里德曼(Friedman)有一句名言:“通货膨胀在任何地方永远都是货币现象。”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学术委员管涛撰文分析指出,美欧通胀接近失控,9月份,美国CPI增速较去年低点上升5.3个百分点,远超其他主要经济体,随后是欧元区3.7个百分点和英国2.8个百分点;即便以剔除食品和能源后的核心CPI来看,9月份,美国核心CPI同比增长4%,大幅超过2%的目标值;欧元区增长1.9%,终于接近欧央行的目标,创下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新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