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一文看懂,为什么有的投资人讨厌元宇宙,有的却爱死它了( 二 )


事实上,腾讯也看到了自身在元宇宙中的潜力。在上周第三季度业绩电话会议上,腾讯总裁刘炽平便肯定元宇宙概念能为游戏和社交网络提供新的增长机会,也会给商务市场带来增长机遇。
不过这番肯定的前提,是“元宇宙是一个令人激动,却也相对模糊的概念。”刘炽平表示,腾讯具备相关的技术和支持,有很多路径抓住元宇宙方面的机遇。但具体如何去做,官方目前还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投资元宇宙
到底可以投什么?
事实上,与元宇宙相关的多项新兴技术尚不成熟。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在《2020-2021年元宇宙报告》中认为,构建元宇宙的底层,需要发展包括NFT(非同质化代币)、去中心化身份、生成式人工智能、多重体验、数字人类、基于物理信息的人工智能、AI增强软件工程、工业云等在内的新技术。
而在Gartner 2021年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中,相关技术大多仍处在引起全社会关注,受到资本和舆论追捧的期望膨胀期。在元宇宙能够形成稳定期待,产生真正的经济效益之前,认知泡沫破灭不可避免。
在星瀚资本看来,在当下的时间节点,如果有太多资本因为概念涌入赛道的话,元宇宙相关的创新速度会难以承受压力,进而让行业向低质量的恶性竞争发展。
在底层技术架构不完善的前提下,谈论商业模式只是枉然。无论云岫资本还是星瀚资本,都认为这是一级市场相对冷静的根本原因。
但这并不是说当下和元宇宙相关的一切,都没有投资价值。
“元宇宙的底层逻辑是数字化,首先需要数据形成,进而需要数据处理,和数据传输,首先在这三个方向上就有比较大的投资机会。”符志龙介绍,在当前的时间节点中,包括虚拟引擎、计算单元和通信技术都是具有投资价值的方向。
除此之外,在云岫资本的认知中,数字资产、应用层硬件设备及底层芯片同样值得关注。
“首先,现实中的资产需要转化成为数据,成为数字资产,而传统手段过于低效昂贵。谁能低成本快速搭建数字资产并且SaaS化应用,形成通用化底层工具,谁将成为元宇宙的基石,并给未来元宇宙的模式创新提供广阔空间及想象力;
“第二,硬件设备的运营周期长,VR/AR等交互设备以及相关产业链里的核心元器件,将有很大空间;最后,元宇宙呈现需要实时渲染,这需要底层算力作支撑,因此对GPU、CPU和AI芯片的需求将暴增。”
部分和元宇宙相关的技术,在这轮热潮到来之前已经开始得到广泛应用。而元宇宙的出现,则为这些技术和产品提供了更大可能的应用范围。
例如环境感知技术,以及这项技术所依赖的各类传感器硬件,本就在自动驾驶和机器人行业中得到大量应用。而正在工业数字化大潮下起飞的数字孪生,也在垂直行业的工业应用场景之外,因为元宇宙获得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元宇宙跑在哪条车道上?
虽然大部分介绍元宇宙的文献,都把源头指向了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雪崩》中的虚拟世界。但认为不能把元宇宙和虚拟现实简单画等号的从业者和投资人大有人在。
典型如罗永浩在微博上转发的前社交网络Bebo创始人及CEO Shaan Puri的言论。Puri认为,元宇宙并不仅仅是大部分人所理解的虚拟现实。在他看来,元宇宙不是空间概念,而是时间概念,是数字生活价值超出现实生活价值的时刻。
这一观点脱胎自信息技术的进化。Puri表示,人类曾经将超过99%的注意力放在现实世界里。电视、电脑和手机出现后,人类逐渐将注意力从实体世界转向了数字世界,价值也随之从实体世界生活中转移。
“我们关注屏幕的时间比例增加到90%后,便是元宇宙的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