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一文看懂,为什么有的投资人讨厌元宇宙,有的却爱死它了( 三 )


“在我们的理解中,元宇宙是数字化的延伸。”在符志龙看来,元宇宙概念提出背后的本质是“AI、云计算、大数据和5G网络带来计算效率和传输速率提升后,现实世界在大规模数据化之后,得以更深层地数据化。”而元宇宙,便是驱动这一进程背后的整体技术手段。
如此看来,周鸿祎所不看好的“元宇宙”,更多局限在了Facebook所展示出的VR上,而这并非元宇宙的全貌。
Avi Bar-Zeev是另一位不认同元宇宙等同于虚拟现实的业内人士。他在虚拟现实领域耕耘了三十多年,曾经创办过谷歌地图的前身Keyhole,并发明微软增强现实设备HoloLens。除此之外,在2016年至2019年间,Bar-Zeev还出任过苹果公司高管,负责AR相关项目。
在他的观点中,元宇宙落地的很多场景里不存在视觉维度。“当我们对智能音箱发出指令,要求开关房间中的照明时,我们就已经接入了元宇宙。”
沿着元宇宙是数字化延伸进入实体世界的脉络继续思考,这一观点便很容易理解:
在智能音箱控制照明场景里,包含了传感器和通信装置组成的物理节点、带有图网络(graph network)的智能化云端系统和连接屋内其他智能设备的网络。上述技术和设备将物理世界的信息转化成数字,形成了虚拟的数字房间,并将它与物理世界中的房间连接。
在这套系统中,我们的要求被智能音箱转化成数字信息,作用在数字房间中。现实中灯光的明暗,其实是数字房间接入物理世界后的投影——整个过程中,并不需要能提供沉浸式体验的虚拟现实设备。
“我们不能简单把元宇宙当成是一个虚拟世界,而是虚拟与现实世界的联动和交互,最终目的是提升我们各方面的效率,以及增强生活、社交体验。”符志龙表示。
实际上,在进入21世纪之前,虚拟现实也用来形容被互联网数字化改造后的世界,只不过当时人们熟知的概念是“赛博空间”。和元宇宙一样,赛博空间也诞生于科幻小说,指代存储在计算机和网络中的虚拟世界。
今天,赛博空间概念中描述的网络游戏、电商、网络社交等场景已经融入进我们的生活。而Bar-Zeev也更乐于用“未来互联网”描述种种元宇宙框架下的设想。
【 虚拟现实|一文看懂,为什么有的投资人讨厌元宇宙,有的却爱死它了】“元宇宙里没有新东西。”他表示,或许十年之后,它就会成为未来的互联网,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