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供应链金融风险事件频发,给行业造成巨大震荡。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中存在的逻辑困境和信息困境,导致金融风险潜滋暗长,同时由于各类参与主体主观性的责任缺失,供应链金融风险防不胜防。
01供应链金融风险类型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场景化的融资模式,其发展尚处于摸索阶段,特别是在风险管理和控制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尤其是近年来,供应链金融诈骗案层出不穷,造假行为之恶劣,造假手段之低劣,对专业无所敬畏,对规则无所遵从,可谓刷新了行业“三观”。
总的来说,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质押、贸易合同签订、担保、交易等环节,最典型的是“虚假交易”“重复或虚假仓单”或“一女多嫁”“自保自融”以及“三套行为”等。
(1)“虚假交易”是指双方或多方签订虚假贸易合同,构造虚假贸易背景骗取金融机构资金,这类诈骗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屡见不鲜。例如,2018年恒韵医药通过伪造印章虚构医院应收账款交易事件;2019年诺亚财富“踩雷”34亿元资管产品事件;2020年永炜控股虚假贸易事件,等等。
(2)“重复或虚假仓单”指的是借款人与仓储机构合谋就同一批货物开立虚假仓单或重复开立,用以向多家商业银行融资。例如,2013年震惊全国的“上海钢贸案”和2014年的“青岛港骗贷案”,等等。
(3)“一女多嫁”指的是用以融资的质权或货权被拿来向多家商业银行重复融资,如应收账款的重复质押。“自保自融”主要表现为关联交易,即借款人、担保人、交易对手等最终为同一控制主体。例如,2019年湘潭电机交易对方纸浆诈骗事件。
(4)“三套行为”指的是利用大量授信或虚构交易流水从商业银行获取资金后充当“二银行”角色进行套利,资金被挪用,多流向“钱生钱”的金融传销领域。如,2018年金银岛以供应链金融之虚行个人信用贷之实事件;或融取资金后进行套汇;或利用货票之间的不一致赚取相应的税收利益,等等。
【 金融风险|“虚假交易 自保自融 三套行为....”供应链金融防雷指南!】回顾各类供应链金融风险事件可以发现,供应链金融风险类型并非单一出现,有时候这些风险在同一供应链金融融资活动中集中爆发,风险类型交叉糅合,风险事件一环套着一环,典型的如“广东纸浆案”“青岛港骗贷案”“贵州杭乾通信骗贷案”等。复合风险事件中,存在着大量的关联交易、虚假合同、合谋骗贷等行为,造假行为环环相扣,造假材料真伪难辨,造假成本极其低廉,让人防不胜防。有效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成为致力于在此领域有所布局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02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两大困境
(一)供应链金融运行的逻辑困境
供应链金融是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由于较一般传统的银行信贷增添了场景属性,使得各个主体之间能够守望相助、休戚与共,因此更有助于把控风险。即,商业银行能够在特定的交易背景下对融资主体进行综合评估,明确知道“钱去了哪里”和“钱用来干什么”,既符合监管政策导向,助力化解中小微融资困境,也符合银行自身预期收益需求。
理论上,供应链金融得以真正发挥效应是建立在该运行机制有效增进了商业银行对参与主体的了解程度基础之上,即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潜在收益损失能够以链上各主体利益捆绑的形式进行消解和分摊,虽然未能根本上解决信息不对称矛盾,但却能实现风险的转化和处置。
推荐阅读
- 阿里巴巴|马云“接班人”是啥来头第一天上任,阿里巴巴损失517亿!
- 电商|俞敏洪或要“转型”?在电商平台做起直播带货,是有何打算?
- 亚马逊|告别“好评返现”,商家侧的“晒单有礼”还有意义吗
- 上门|快递上门的“蜀道难”
- 低俗词汇|B站发布“低俗词汇谐音梗”治理公告,多次违规将被封号
- 工地|“小马云”已不火,如今“工地马云”火了,网友:确定不是本人?
- 景气度|2022,七“贱”下天山
- 手机银行|漫谈金融产品数据可视化
- 劳动者|这些工作将实行“职称制”!官方发通知,新的“香饽饽”行业来了
- 网易养不起“考拉”,阿里拼多多急剁手,网友丁磊全职养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