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戛尔尼访华背后的阴谋 真的是给乾隆祝寿吗?( 二 )


由于中英双方都不肯迁就让步,谈判几近破裂 。最后,双方终于达成协议 。乾隆五十八年八月,83岁的乾隆帝在热河避暑山庄接见并宴请了英国使团,接受了英使呈递的国书和礼品清单,并向英王及使团回赠了礼物 。
觐见时究竟行的何种礼节?中英双方记载不同 。英国人说马戛尔尼等人按照觐见英王的礼仪单膝跪地,未曾叩头 。和珅的奏折却说,英国使臣等向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 。
因双方记载不同,已很难明其真相 。但无论当时以何种方式解决这场矛盾冲突,都改变不了礼仪之争对中英首次通使往来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
断然拒绝与英使的谈判
清政府认为,进贡和祝寿已毕,英国使团的任务已经完成,应该打道回府 。但是,在将英王国书译出后,他们才如梦初醒,知道英国人祝寿的背后是要求使臣驻京和扩大通商 。马戛尔尼则急切要求和等待谈判,他向清政府提出了六项要求:一是请允许英商到宁波、舟山和天津贸易;二是准许英商像以前俄商一样,在北京设立商馆;三是将舟山附近一处海岛让给英国商人居住和收存货物;四是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任英国人自由来往,不加禁止;五是英国商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享受免税或减税;六是确定船只关税条例,照例上税,不额外加征 。
显而易见,这些要求一部分是属于希望改善贸易关系的正常要求,一部分则具有殖民主义侵略性,如割让岛屿一事,清政府决不能接受 。面对这种情况,清政府理应认真研究和区别对待 。有的可以接受,有的应当拒绝,有的经过谈判,加以修改 。即便拒绝英国的大部分要求,只要把谈判继续下去,也能够相互增进了解,缓和矛盾冲突,于中国有益无损 。可是清政府却简单地一概拒绝,将英国的六项要求全部斥为“非分干求”,断然关闭了谈判的大门 。
乾隆帝示意马戛尔尼使团应于十月七日离京回国 。英使要求举行谈判,暂缓回国,遭到拒绝 。于是,在没有举行谈判、没有完成使命的情况下,英国使团踏上了归程 。马戛尔尼一行从北京出发,由军机大臣松筠伴送,沿运河南下,几乎纵穿中国腹地,到达广州,于1794年1月自广州回国 。
广东海关外洋船牌,1788年发给西洋商船载货前往英国的通行证 。
清政府之所以会采取这样的行动,主要是对外部世界毫无了解,既没有近代国际交往的经验,也不认为有建立经常性外交关系的必要,而是沉湎于“天朝上国”的自我陶醉之中,满足于自然经济结构下“无求于人”的状态,正如乾隆帝所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同时,也惟恐外国人与中国各阶层接触频繁,将后患无穷,危及其统治 。因此,要“杜民夷之争论,立中外之大防” 。
清政府断然拒绝英国的割地要求,明确宣布:“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 。”这是完全正确的 。它维护了国家的主权,抵制了殖民主义的侵略 。但是,清政府不愿打开中国的大门,闭关自守,又使中国失去了一次了解世界、扩大经济文化交流、推动社会前进的历史机遇 。
马戛尔尼访华虽然没有达到打开中国门户、扩张英国贸易的目的,但毕竟开始了中英两国正式的外交接触,双方互递了国书,互赠了礼品,使团成员在华期间还与中国负责接待的一些官员建立了良好关系 。同时,使团沿途搜集了大量有关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的情报,为日后英国侵略中国做了资料准备 。通过对清王朝各方面的观察分析,马戛尔尼认为清朝实质上是极其虚弱的,“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要击败它并不困难 。从此,18世纪盛行于欧洲的关于中国强盛富庶的看法开始改变 。
40余年之后,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用武力打开了中国关闭的大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