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说老子》第十二章(3)司马光与苏格拉底:原来世界上有那么多我们不需要的东西!( 二 )


在现实中 , 我们是金钱的奴隶;在精神上 , 我们是多巴胺的奴隶 。
所谓证悟得道 , 就相当于是他们在精神上革命成功 , 奴隶翻身变成主人 , 变得可以主宰自己的人生了 。 也就是说 , 悟道者摆脱了多巴胺的挟持 。 这即是佛法所谓的“解脱烦恼” , 所谓烦恼 , 不过是被多巴胺挟持的代称而已 。

06
他们究竟是为什么能摆脱多巴胺的挟持呢?因为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 , 负责在各个神经细胞之间护送信息 。 信息来回穿梭 , 从而使人感到快乐 。 所以 , 我推测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 , 他们的大脑中找到了另一种神经递质 。
可以护送信息跳过“悬崖” , 抵达到对面神经细胞上 , 只让人产生“快乐”而不产生“欲望” 。
另一种可能是 , 他们真的不需要类似多巴胺的神经递质 。
他们大脑中的信息可以自己长出翅膀 , 直接飞过“悬崖” 。 至于哪一种正确 , 不得而知 。 或许都是错误的 , 毕竟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推测 。

07
但是不论是从生物学上还是佛法上看 ,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
解脱以前 , 我们是服从基因命令的奴隶 , 是“迷”的状态;
解脱以后 , 我们是自己发号施令的主人 , 是“悟”的状态 。
所以即使是做同一件事情 , 哪怕是吃肉喝酒、寻花问柳:
迷的时候 , 是带着命令 , 是为了得到多巴胺而去做的 。
悟的时候 , 则是本心所发 , 顺着自然的天性而去做的 。
也就是说:
迷的时候 , 是有所为而为 , 是有心的状态 。
悟的时候 , 是无所为而为 , 是无心的状态 。
所以《达摩悟性论》曰:
迷时 , 有佛有法;悟时 , 无佛无法 。
我们只有从各种色的表相中解脱出来 , 直见色的本性 。 才能体悟到《华严经》中“观一切法 , 心恒快乐 , 自在游戏”的人生境界 。
这个时候 , “一切法”都束缚不了你 , 不管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 , 无论是三毒五蕴还是十八界 。 都不过是负责启动你心中快乐模式的一种游戏程序而已 。
08
当然 , 虽然说“酒肉穿肠过 , 佛祖心中留”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 。 真正的得道高僧 , 比如传说中道济禅师(济公)喝酒吃肉 , 的确可以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 。 ”但是 , 这首诗的后两句则一般不为人知:
世人若学我 , 如同进魔道 。
所谓的世人 , 就是指我们这些世俗之人 。 本来就已经都是多巴胺的奴隶了 , 如果再去喝酒吃肉、寻花问柳 , 岂不是成了奴隶的奴隶了吗?所以一般意义上:
我们生活中那些真正的智者 , 并不是比凡人具备更高的对抗多巴胺的能力 , 而是他们知道“不见可欲”的重要性 , 提前将一切诱惑全部消灭在了萌芽之中 。

09
比如唐代有一位名相叫陆贽 , 做官清廉 , 为人正派 。 连唐德宗也觉得他太过谨慎 , 有一天就劝他说:
“你一概拒绝收礼 , 于事于理恐怕不妥 。 像鞭子、靴子之类 , 收也无妨嘛 。 ”
陆贽不同意 , 于是答了一段千古名言:
“贿道一开 , 辗转滋厚 。 鞭靴不已 , 必及衣裘;衣裘不已 , 必及币帛;币帛不已 , 必及车舆;车舆不已 , 必及金璧 。 是以涓流不绝 , 溪壑成灾矣 。 ”①
陆贽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不是多巴胺的对手 , 所以从来都不会暴露在多巴胺的面前 , 与其正面交锋 。 大历史学家司马光也看透了这一点 , 所以训导儿子说:
“由俭入奢易 , 由奢入俭难 。 ”②
这句话可以说是“配套效应”的生动阐释 。 而老子早在司马光一千五百年前 , 就为了防止人们陷入“配套效应”的泥潭 , 提出了“圣人为腹不为目”的告诫 。
那么 , 究竟什么是“为腹不为目”呢?

10
关于这一句话的解释历来都五花八门 。 王弼的解释 , 最有诗意 , 也最受追捧 。 王弼《老子注》说:
为腹者 , 以物养己;
为目者 , 以物役己 。
如果单纯用语言来解读这两句话 , 恐怕会陷入愈描愈黑的文字陷阱 。 让我们来听一个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吧 。
11
我们都知道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
你需要的越少 , 你就越接近神 。
所以 , 简洁朴素是他一贯的生活信条 。

有一天 , 几位学生怂恿苏格拉底去热闹的集市逛一逛 。
苏格拉底说:
集市有什么好逛的?
学生们说:
“好吃的美食、好听的音乐、好看的表演 , 应有尽有!还有各种各样的新鲜玩意儿 , 您如果去了 , 一定会觉得不枉此行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