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学》 第四节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子宫内膜随卵巢的周期性变化而发生改变 , 一般分为四期 , 简述如下(图16):
[imgz]fuchankexue261.jpg[alt]月经周期中卵巢与子宫内膜间关系示意图[/alt][/img]
图16 月经周期中卵巢与子宫内膜间关系示意图
[b]一、增生期[/b]
经期后 , 在雌激素作用下 , 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开始增生 , 先是修复剥脱处创面 , 随后因继续增生而变厚 , 腺体增多、变宽 , 并渐屈曲 。血管也增生 , 渐呈螺旋状 。间质则增生致密 。
此期相当于卵泡发育成熟阶段 , 即月经周期的第5~14天左右 。
[b]二、分泌期[/b]
约为月经周期的15~23天 , 相当于排卵后黄体成熟阶段
黄体分泌的孕激素和雌激素 , 将使增生期内膜继续增厚 , 腺体进一步扩大、屈曲、出现分泌现象 。血管也迅速增长 , 更加屈曲 。间质变疏松并有水肿 。此时内膜厚且松软 , 含有丰富营养物质 , 有利于受精卵着床发育 。
[b]三、月经前期[/b]
相当于黄体退化阶段 , 约经期的24~28天 。黄体退化时 , 孕激素、雌激素水平逐渐下降 。激素的这一减退 , 将使内膜间质水肿消退变致密 , 致血管受挤压而使血流郁滞 。最后轮番地出现局部血管的痉挛性收缩 , 造成内膜缺血、坏死 , 血管破裂出血 。
[b]四、月经期[/b]
为月经周期第1~4天 。在内膜功能层(在基底层以上的部分 , 厚约5~6mm形成的散在小血肿 , 将使坏死的内膜剥脱 , 随血液排出 , 称之为月经 。内膜的基底层随即开始增生 , 形成新的内膜 。故月经期实际上是一个周期的结束 , 也是下一周期的开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