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温热经纬》与《温病条辨》的读法

《温热经纬》一书 , 王孟英将叶天士陈平伯的论说详细集载 , 其经验之深 , 用药之慎 , 论列之详 , 可师可法 。吾人根据圆运动的天人一气去研究王先生的论说 , 便可得到应用之妙 。
叶谓战汗透邪 , 法宜益胃 , 胃气空虚 , 当肤冷一昼夜 。又谓清凉只可用到十分之六七 , 以顾阳气以顾津液 , 又谓救阴犹易 , 通阳最难 。又谓舌黄而渴 , 须有底之黄 , 或老黄色 , 中有断纹 , 当下 , 却不用承气汤 , 而用槟榔青皮枳实元明粉生首乌等 。又谓淡红无色 , 或舌干而不荣 , 当是胃无化液 , 宜用炙甘草汤 , 不可用寒凉药 。叶由经验得来的好处 , 亦谓温病是虚病 。
叶知温病为虚证 , 尽从经验得来 。不知温病何以虚 , 不知天人一气的圆运动故也 。
所以叶又曰 , 辛凉散风 。是仍认为温病为外来的风 , 夹温气而入人身为病也 。又曰温病首先犯肺 , 亦是认为外来温气犯肺也 。于人身木火疏泄 , 金水收敛 , 疏泄偏胜 , 收敛必伤 , 不知根据 。遂将人身自己病温感触大气因而病作的要义 , 全行抹煞 。后人读其书 , 亦遂认为时令温邪 , 由口鼻直入中道作病 , 其流弊遂成了寒凉解毒的相习办法 。脉虚气弱之人 , 一服药后 , 即入危险 。及至伤中 , 热更大加 。医家以为病重药轻 , 将寒凉之药加倍用之 , 热加病重腹泻不已而死 。服凉药后热加病重 , 因凉药伤中 , 下焦相火完全上逆 。乃谓黄连之性 , 苦从热化 , 所以益用黄连 , 益见发热 。此等错误 , 皆不知原理之故 。
陈平伯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 是伤着冬令封藏的藏气 , 非伤着冬月风寒之寒 , 已免蹈根本上的不是 。然又谓冬能藏精 , 我身真气内外弥给 , 不随升泄之令而告溃 , 徒有客邪 , 焉能内侵 , 陈氏仍认温是外来客邪 , 并不知是本人木气偏动 , 金气不收 , 相火外泄化热 。是陈氏已免蹈根本上的不是 , 仍得不着根本上的是 。陈氏谓冬伤于寒非风寒之寒 , 乃寒藏之寒 , 见温热赘言 。《温热经纬》乃王孟英所编 , 王亦王叔和寒毒变温之信徒 。可惜哉 。
《温热经纬》经列经文 , 纬列叶陈的论说 。吾人学之 , 只可就其病证药性以求原理 , 不可以所引经文为根据 。因王孟英先生信王叔和冬寒变温甚笃 , 所引经文 , 多半强拉硬扯而来 。非于圆运动原理确有把握 , 医治温病已有经验后 , 不易判断其所引经文之合否 。
王孟英《潜斋医书五种》 , 内有先生养阴清热医案 。用药轻灵经验宏畣 , 吾人就其病状 , 据其药性 , 归纳于圆运动之中 , 自能得到灵妙之境 , 而可救学经方偏于温补之弊 。
《温病条辨》一书 , 为学治温病人人必读之本 。其指驳吴又可用达原饮三消饮峻利伤人之处 , 甚知温病属虚 , 有益后学 , 令人敬佩 。惟于温病原则上 , 乃谓风寒伤人由皮毛而入 , 温病伤人由口鼻而入 , 始入上焦 , 继入中焦 , 再入下焦 。将整个圆运动的人身个体 , 分成三截 , 使学者入门便错 。原则既错 , 全盘皆乱 。又捏造《伤寒论》经文曰 , 不恶寒而渴者为温病 , 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主之一语 , 使学者认为古训 , 杀人甚多 。其用意在欲人先用桂枝汤见过之后 , 再用银翘散以眩其功也 。不知银翘散温病无效 , 燥病乃效也 。
至于温热伤肺而曰太阴病温 , 温热入胃而曰阳明病温 , 名实不符 , 不可为训 。太阴为湿土 , 阳明为燥金 , 《伤寒论》之称太阴病 , 太阴病湿寒也 。称阳明病 , 阳明病燥热也 。温病木火疏泄伤肺 , 肺热而已 , 何可直曰太阴 。温热入胃 , 胃热而已 , 何可直曰阳明 。仿伤寒之例 , 以立温病之言 , 吴鞠通之罪也 。
又温病无用燥热药之阴寒证 , 《温病条辨》之温补各方 , 不应列入以免学者误会 。
王孟英之《温热经纬》 , 吴鞠通之《温病条辨》 , 皆学温热应当研究之书 。根据原理以变通之 , 获益必多也 。自来对于温病原理 , 守两大法门 。一为伏邪 , 一为新感 。伏邪者 , 伏去年冬时之寒;新感者 , 感今年空气之温 , 于人身本气自病的原理 , 全不知道 。本篇处处是人身本气自病 , 事实上原来如此 , 并非故意矫为高论 。
民国八年 , 太原阎百川先生以山西人民病温病 , 服银翘散必加病 , 且有服至三剂而死者 。以为《温病条辨》 , 乃中医治温病无不遵守之本 , 银翘散为温病条辨第一方 , 而不见效如此 。乃聘请各省大医 , 赴晋开办中医改进研究会 , 二十年之久 , 结果不得办法 , 会址改为西医学校而罢 。温病乃木气疏泄之病 , 由内而外的 。燥病为金气敛结之病 , 是由外而内的 。银翘散乃金气结聚之方 , 皆大开肺气敛结之药 , 疏泄之病忌之 。木病疏泄 , 其脉虚散 , 金病敛结 , 其脉弦聚 。时病之宜于银翘散者 , 皆弦聚之脉 , 敛结之病 。脉气虚散 , 病气疏泄之温病 , 而服疏泄之银翘散 , 名称与事实分别不清 , 宜其研究不得结果 , 而将中医研究会改为西医学校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