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靖难之役 朱棣10万大军无法攻破济南城( 三 )


朱棣自起兵以来 , 战无不胜 , 攻无不克 , 所向披靡 , 还未遭遇过这样的失败 。济南保卫战的胜利 , 打破了燕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 使得南军军威大振 , 从而延缓了朱棣进军的步伐 , 保卫了建文政权 。更重要的是 , 济南保卫战的胜利 , 保护了文化名城济南免遭兵火 , 保持了经济文化持续发展的潜力 , 使得靖难之役后的济南迅速发展繁荣起来 。此后 , 朱棣闻铁铉名即心有余悸 , 不敢而济南人民却更加拥戴铁铉 , 并在日后为他立祠纪念 。
三、铁铉之死
建文帝得闻济南战役胜利和德州收复的捷报 , 非常高兴 , 立即“遣官慰劳 , 赐金币 , 封其(铁铉)三世” 。又“擢(铁铉)山东布政使 , 寻进兵部尚书 。还以盛庸代景隆为平燕将军 , 命炫参其军务”(《明史·铁铉传》) 。忠心耿耿又智勇双全的铁铉已成为建文帝对抗燕王朱棣的得力干将 。
铁铉在受赏升迁以后 , 并未夸功炫耀 , 而是“设宴天心水面亭 , 犒问辛苦 , 激发忠义”(《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 , 准备再次大败燕军 。建文二年十二月 , 铁铉配合盛庸取得东昌(今山东聊城)大捷 , 燕军大败 , 损兵折将 , 不可胜计 。朱棣手下第一勇将张玉阵亡 , 朱棣本人也几乎被杀 , 只是因建文帝有“勿使朕有杀叔父名”的告诫才使他得以脱离险境 , 奔还北平 。“自是燕王南下由徐、沛 , 不敢复道山东”(《明史·铁铉传》) 。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 , 朱棣乘南方空虚之际 , 再次南下 。自济南、东昌之败 , 朱棣不敢再与铁铉、盛庸军纠缠 , 而是以最快的速度绕道南下 , 长驱直入 , 渡过长江 , 逼进南京 。建文帝见大势已去 , 就在王宫纵火 , 后不知所终 。李景隆开门迎降 。燕王朱棣登基称帝 , 改元“永乐” 。
燕军渡江夺取南京以后 , 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 南军各部除一部分投降外 , 大都瓦解 。但铁铉仍带残兵驻淮南以图复兴 , 由于寡不敌众 , 兵败被擒 。朱棣亲自在朝廷上审问 , 忠诚倔强的铁铉不但不跪“当今皇上” , 而且连看也不看 , “反背坐廷中嫚骂”(《明史·铁铉传》) , 甚至在被割掉耳鼻之后 , 仍不肯回顾 。朱棣大怒 , 将其处死 。铁铉至死犹喃喃骂不绝口 。
铁铉死时只有37岁 , 正当壮年 , 令人痛惜 。他的家人也受到了牵连 , 母亲薛氏和83岁的老父亲被发配海南 , 儿子福安才12岁 , 也被发配河池(今陕西凤县东)充军 , 康安被发配到鞍辔局充匠 , 后来两个儿子都被害死 。妻子杨氏和两个女儿被发到教坊司 , 杨氏病死 , 两个女儿不甘受辱 , 极力反抗 , 后来 , 朱棣感其不屈而将她们赦出 , 嫁与士人 。
四、永垂青史
铁铉不屈而死 , 令人敬佩 。明成祖虽然处死了铁铉 , 却也对铁铉赞叹不已 , “他日对群臣言 , 每称铉忠”(查继佐:《罪惟录·铁铉传》) 。神宗初 , 下诏“祀建文朝尽节诸臣与乡”(《明史·神宗本纪一》) , 其中自然会有铁铉之名 。南明弘光(1644-1645)初 , 追赠铁铉为太保 , 谥#39;忠襄#39;”(查继佐:《罪惟录·铁铉传》) 。即使改朝换代到了清朝 , 铁铉仍然受到人们的称颂 。清朝官修《明史》对铁铉赞道:“燕师之南向也 , 连败二将 , 其锋盖不可挡 。铁铉以书生竭力抗御于齐、鲁之间 , 屡搓燕众 。设与耿(炳文)、李(景隆)异地而处 , 天下事固未可知矣”(《明史·铁铉传》) 。
【明代靖难之役 朱棣10万大军无法攻破济南城】忠贞不二、宁死不屈的铁铉得到了士人百姓 , 特别是济南的士人百姓的赞誉和纪念 。早在明朝中叶 , 济南就有了一处为纪念铁铉及其他六名为反抗朱棣而遇害的人的“七忠祠” , 明万历年间还重修过一次 。七忠祠原址在济南西门里高都司巷以东路北胡同内 , 胡同就叫“七忠祠” 。明末济南人刘敕(?-1644)在编著历城县志《历乘》时 , 录入了明朝学宪周应治撰的《七忠公赞》 , 并在其后附言:“历有七忠祠 , 皆成祖戮辱之臣 。余观铁司马执死不回 , 有文天祥之忠”(《历乘·赞》卷十七)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 山东盐运使阿林保重建铁公祠于大明湖北岸 。此后 , 来大明湖游玩的众多游客都会来铁公祠瞻仰 , 铁铉的故事得以广为流传 , 闻名遐迩 , 享誉古今 。直到今天 , 铁铉像依然端坐在大明湖畔的铁公祠内 。祠前清光可鉴的大明湖水昭示着日月辉光 , 美景诗画 , 也昭示着铁公铁铉的铮铮铁骨 , 赤胆忠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