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乙玉露丸的作用功效

【来源】源于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 。
【配方组成】寒水石软而微青黑,中有细纹者是石膏坚白而墙壁手不可折者是好,各半两甘草生一钱
【用法】上同为细末,每服一字或半钱、一钱,食后,温汤调下 。
【作用与功效】清解暑热 。
【主治适应症】伤热吐泻黄瘦 。
【方解】方中石膏性大寒,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寒水石性亦属大寒,有清热泻火之功 。甘草缓和药性,生用偏于清火解毒 。三药合用,治疗伤热所致黄瘦诸症 。
【方论】
张山雷:“方为内热而设,实即白虎汤之意,但二石下所称形质,适是两误 。李濒湖谓阎孝忠以寒水石为石膏,以石膏为寒水石,今之石膏,虽坚硬,而小块可以手折,非其他石药之大坚者可比,盖此物本不甚坚,而能黏手,故有膏名,古有所谓软石膏者即此 。又别有硬石膏,则即今之寒水石也 。前泻黄散后,列有《聚珍本》所附阎氏石膏说,亦是误认,详《本草纲目》石膏条中 。”(《小儿药证直诀笺正》) 。
【钱乙玉露丸的作用功效】【临证提要】玉露散(寒水石、石膏、甘草)是甘凉泄热法的代表方剂 。《小儿药证直诀·下卷·诸方》指出:“玉露丸治伤热吐泻黄瘦 。”《小儿药证直诀·上卷》“夏秋吐泻”一节中又说:“因伤热乳食,吐泻不清,泻深黄色,玉露散主之” 。本方对后世影响也很大,如金元四大医家中刘河间、张子和等都习用本方合五苓散组成桂苓甘露饮(见《河间六书》、《儒门事亲》),治伏暑烦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及水泻不止等症,其方传世亦经久不衰 。钱乙设立本方主治夏秋季节感受暑热之邪引起的呕吐、腹泻,盖暑热之邪,其性炎热,侵袭人体,损伤脾胃,影响胃之受纳,胃气上逆,可见呕吐;影响脾之健运,清浊不分,合污而下,导致泄泻;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能正常敷布,气血无以化生,筋骨肌肉失养,故而见黄瘦,故治疗当清热解暑,佐以健脾和胃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指的急性胃肠炎等病 。此方为脏腑内热而设,用寒水石、石膏各等份合甘草而成 。取石膏入阳明,寒水石入少阴,
分解中下二焦之热,使下焦之热不上冲,中焦之热不旁流而伤热之吐泻能解;合甘草者,甘以和之缓之,故能治伤热而致黄瘦之证 。寒水石、石膏本是二物,但二石下所称之形质,将软者为寒水石,坚者为石膏,阎氏误为一物二种,可参阅前泻黄散方解 。
盖小儿吐泻多发于夏秋,这是因为暑热之邪内干肠胃,邪热下迫,每致腹泻;*又因暑多夹湿,湿胜脾困,运化失职,也易成吐泻;加上小儿多恣食生冷,不择洁净,更易损伤脾胃之阳,使寒湿内盛,下趋大肠而泻,上逆胃气而吐 。故小儿吐泻,病在脾胃,真如薛己所说:“胃伤则呕吐,脾伤则泄泻,脾胃俱伤则吐泻并作 。”由于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吐泻一证,变化迅速,故尤当细辨 。钱氏注意到气候变化对脾胃的影响,用药之寒热温凉随气候的变化而有所权变;又从食乳、呕哕、大便颜色等消化情况,以及口渴、身热等全身情况来辨别脏腑的寒热虚实程度 。在治疗上按其错杂程度,采用寒热并用,补泻兼施,内外分治,脾胃共调,补液救津之法 。用玉露散直折胃热、透肌祛暑、生津止渴;用益黄散温中健运,和胃降逆,调气止泻 。两方服用剂量以病情的寒热错杂程度增减,服法也有食前食后之区别 。真是丝丝入扣,审慎毫厘,处处以顾护脾胃着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