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状只是借口 康熙为何废黜40年的老太子?( 五 )


至于说道胤礽“荒淫无度”,本身缺乏足够的证据不说,就作为父亲兼政治导师的康熙来说,也不是一个什么好榜样 。康熙虽然表面上强调“清心寡欲”,可他一直没有放弃采选美女充实后宫,而且这种事到了他的晚年仍旧乐此不疲 。因为康熙的这个“爱好”,他的诸多皇子们也起而效法,像为人素有“贤名”的皇八子胤禩就曾经要曹寅(曹雪芹的祖父)给他提供数名苏州的女子 。
综上所述,胤礽的“不孝”、“不仁”确有其事,可也不无夸大之嫌,黄鸿寿所著的《清史纪事本末》卷24中就说太子胤礽“性仁弱、为政务宽大”,这本书写成于民国年间,因为不受清朝文字狱的干预,所以,有些内容与清代官修本史书有很大的不同 。而且我们从上面列举的一些事实可以看出,胤礽“不仁”的总根子也不在胤礽身上,而是因为康熙自身榜样力量不够或者疏于教导所致,再者,胤礽身上的这些个毛病其他皇子同样具备,如果以此作为废除胤礽的根据,那么其他皇子在同样的根据下也一样没有即立的资格 。
由此可见,胤礽太子地位的丢失并不是完全因为所谓的“不孝”、“不仁”,更不是什么“听信匪人”,其根本症结在于胤礽的权势、声望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康熙的大权独揽,同时作为法定继承人的胤礽缺乏足够的政治经验应对各种复杂的形势、缺乏足够的耐心和韧性 。因而,在康熙以及其他皇子的双重打压下,胤礽第一次丢掉了皇太子的权杖 。
有关康熙忌惮皇太子胤礽的权势、声望的例子虽然没有在直接指斥胤礽的谕旨中大面积地流露,但有些旁证可以作为间接的证据说明此事 。就在胤礽第一次被废不久,皇八子胤禩有企图谋取皇太子的意图进而被康熙察觉,康熙指责胤禩说:“八阿哥到处妄博虚名,凡朕所宽宥及所施恩泽处,俱归功于己 。人皆称之,朕何为者?是又出一皇太子矣 。”如果撇去康熙话里话外的指责语气,我们不难看出“人皆称之”才是康熙最为担心的地方,而把“人皆称之”的胤禩看做是“又出一皇太子矣”则可以从侧面看出胤礽当年的声望 。康熙作为有着执政几十年经验的大独裁者对于这样的“大权旁落”的现象或者蛛丝马迹显然不能予以长期的容忍,关于“嗜权、抓权、恋权”这一点,康熙并不讳言,他说过:“大权所在,何得分毫假人”、“天下大权唯一人操之,不可旁落”,即便是到了他的晚年即清康熙五十六年的“自我总结”中也继续予以流露,他说:“死生常理,朕所不讳,惟是天下大权,当统于一 。”也就是说在康熙看来生死都已经不在他的视野之内,而唯独大权的掌握则必须明确,只要他在位一日,就要掌权一日,政治生命远要比肉体生命更为“贵重” 。康熙说这些话的时候距离他去世已经只有5年了,也就是说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他牵挂的仍旧是权力的归属问题 。就这点而言,康熙与历史上执政超过30年的几个独裁者并无二致,例如汉武帝刘彻、吴大帝孙权、元世祖忽必烈等 。
为了削弱皇太子对帝位的威胁,康熙早在第一次废太子的10年前就着手做了一些准备 。清康熙三十七年,第一次大封诸子,册封皇长子胤禔为多罗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多罗诚郡王;皇四子胤禛(雍正)、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为多罗贝勒 。这次封爵虽然是按照年龄顺序册封,可还是体现了康熙对上述诸子的喜爱程度,在受封的几个儿子中,长子胤禔、三子胤祉、八子胤禩当时很为得宠,法国传教士白晋如此描绘皇长子胤禔,他说:“皇上特别宠爱这个皇子,这个皇子确实很可爱 。”
胤禔在册封郡王之前已经开始参与政务、军事等一系列活动了,例如他曾经和伯父裕亲王福全统领大军征讨噶尔丹,还曾经和索额图等人去同俄罗斯谈判 。康熙对于这位长子曾经寄予了不小的希望,但是,胤禔不能体察乃父的苦心,却到处摆出皇长子的架子,就在他随同伯父福全征讨噶尔丹时,就因为他不能很好地协调他与伯父之间的副手之于统帅的关系以至于造成将帅不和、军心混乱 。康熙虽然对胤禔的做法表示了很大的不满,但仍旧袒护他,康熙故作严厉地呵斥胤禔说:“裕亲王系汝伯父,议政王大臣取供时,汝若与裕亲王稍有异同,朕必置汝于法,断不姑容 。”身为康熙的兄长,宽厚的福全知道康熙这番“大义灭亲”的议论后,很快就把全部责任一人承担了起来,从而达到了康熙保存皇长子颜面的目的 。皇八子胤禩显然比乃兄更有心计,他在康熙朝始终获得“贤者”的美名,以“颇有识量”著称,康熙在第一次废太子前后,对胤禩比较看重 。皇三子胤祉则是以“学者”的面孔出现,清康熙五十二年,胤祉奉命修辑有关律吕、算法一类的图书,书成后康熙赐名《律历渊源》,此后胤祉还编辑完成了《古今图书集成》,封建统治者历来以“文治武功”整合天下,如今康熙看到自己的儿子在“文治”方面所取得的不俗的成就自然喜出望外 。后来胤祉的门人孟光祖到外面招摇被揭发、处决时,康熙还专门给有关人打招呼袒护胤祉说:“每日与三阿哥(胤祉)一处修书,若有此事,即当以身命保之 。”孟光祖不过是一个仆从,居然能够打着皇三子的旗号向督抚大员吆三喝四,这足以说明胤祉当时在老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