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别再谋杀自己了
据悉,就在几天前,一对中国传媒大学的情侣跳楼自杀了 。几乎是同期,一名北京理工大学大四的学生也自杀了 。再往前,几乎每个月都有从各地传来的大学生自杀新闻 。有的因为成绩不佳,有的因为失恋,有的因为找不到工作,还有的因为对现实失望……而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他们把自己杀死了.
网上有人呼吁要改革教育体制,并针对高校管理和教育内容进行调整 。还有人说高校的心理咨询师太少,还有人说现在学生的心理素质太差,还有人说现实对大学生的压力太大……总之,都在围着棺材总结死因——大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痛心疾首,怕这些少男少女的精英们哪天因为什么事想不开再自寻短见 。
可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些孩子都怎么了?就像事先商量好似的,不信你草草从网上搜一下,他们就跟下饺子似的,真有点儿前仆后继的意思 。是谁得罪他们了,是什么压力足以让他们非选择这条黄泉路不可呢?
在此,我不想只就事论事地分析他们自杀的原因,一来太残酷,二来,我想通过一些咨询案例来提醒大家,看看地震发生前有什么征兆,而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 。
一、父母不和导致孩子失去安全感
一次,我为一个即将考入大学的高三学生做心理减压,他坦言没有学习动力,虽然他的成绩足以把他送进一流院校 。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他感觉上大学没什么意思,好象都在应付,就算考上了,毕业后也没什么出路……看得出,他不仅厌学,而且有点儿厌世 。于是我把他的父母请来交流,希望从家庭关系上找到答案 。
谈了近半小时,我想我已经知道原因了 。这对父母明显表现出对孩子现状的焦虑,他们那种焦虑中带着无奈与渴望,看得出,他们特别希望孩子能够振奋起来,打起精神好好读书 。他们说,他们不想只得到孩子的文凭而失去孩子的欢乐 。可我也发现,这对父母在表达时明显地貌合神离,在交谈时,他们并不默契,各说各的,彼此好象就跟客人似地没有交叉 。如果他们有交流,就会有意见不统一或一言堂现象,可是,他们就像是在开会,父亲表达完,母亲再说,母亲说完后,父亲补充 。
我反问他们,“你们的夫妻关系如何?”
二人听到这句话,同时低下了头 。可一旁的儿子却把头扭向一边,翻着白眼儿,看得出,他的情绪出被这句问话调动了起来 。
据了解,父母都曾经是高才生,父亲在公司是部门主任,母亲在单位是处级干部,忙,是他们共同的特质 。也因为忙而顾不上家庭,彼此推诿责任,也各不相让,当然,他们也顾不上孩子 。当初,孩子用成绩好来取悦父母,本以为“我像你们一样就可以得到关注”,可谁想到,优秀的成绩并没有让父母开心,反而对他更加放心,一放心,就更不顾家了 。所以,“上了大学可能就会导致家庭破裂”成为孩子的预测,是呀,在他眼皮底下,父母尚且行同陌路,那么一旦他上大学住宿,和毕业后去工作,父母就更能腾出工夫来“折腾”了 。所以,孩子对家不放心,就宁肯放弃学业来看着他们,其目的是维护家庭完整 。
心理学上有一个定论:在尚未独立前,孩子的家庭观念远远超过一切 。因为他还需要家庭供给生活来源,一旦家庭破裂,对他来说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保障 。而还有什么事比丧失安全感更可怕呢?这就好比出门作战的士兵,如果大本营的粮草被劫、被烧,还有谁会恋战呢?
我告诉他们,为了孩子,你们必须尽快成熟,彼此真正沟通,为孩子咨询,其实是要解决你们的夫妻关系问题,因为这才是症结所在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表表现出来的问题,一般都是家长的问题,而如果只在孩子的表面问题上作文章,即使他真的步入大学,那么他那颗不安的心,也有可能让他内耗生命 。
据了解,有些自杀的大学生同样在高中时表现为上述孩子的心态,并具有同他一样的家庭经验,这不能不为一些忽视家庭的父母敲起警钟 。
二、期望值过高让孩子感觉走投无路
一个大二的男生来咨询,说在大学没意思,成天只想一个人呆着,同学找他出去,他也不愿见人,甚至连谈个恋爱的想法都没有 。从他的父母那里得知,这个孩子经常一个人在河边溜达,还尽写一些沮丧、愤世的诗歌,看得出,他消极悲观,并具有一种程度的心理问题 。
我问这个男生,“过去上中学时,父母是怎样要求你的?”
“还不是跟别人一样,总说什么上了大学就进了保险箱,没有大学文凭就会被社会瞧不起,还说什么我们家祖坟上都会冒青烟,死去的爷爷也能闭上眼睛了 。总之,我在为他们完成任务,现在好了,任务完成了,他们该放过我了吧?”
推荐阅读
- 大学生减肥食谱有哪些
- 大学生为什么会有自杀心理?
- 大学生恋爱的心理是什么样的?
- 两岸四地高校心理专家来宁 揭秘大学生网瘾来源
- 大学生创业要注重“心理资本”
- 大学生该如何进行性教育
- 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现象解析
- 正视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现象
- 高校现在流行“心灵同居”
- 倡议大学生开展朋辈心理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