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别再谋杀自己了( 三 )


我把她妈妈请过来,妈妈刚一坐下,就劈头盖脸地数落女儿,并表现出焦躁和疲惫 。但即使这样,她仍然表达得体,上身直立,说话时,也只是嘴巴在动,脸始终面对着我,头发梳得一丝不苟 。站起身时,手也下意识地拉一拉衣服的后襟……这一切完美的体现,与身边懒散的女儿形成显明对照 。
我问她是不是比较好强 。她看了看女儿,点点头,“我觉得女人就不应该懦弱,如果女人不能自立就不会被人瞧得起,可就是这个女儿让我操心,唉,无论我怎么说她就是不往心里去,还尽给我抹黑,数学考成这个样子,多丢人呐!”
【大学生,别再谋杀自己了】谈话间,得知这位母亲在小的时候家境贫穷,作为长女,她撑起了家庭的重担,并且担负着为家族翻身的使命 。所以,兄弟姐妹中只有她一个考上大学,而且被分配到北京工作,进了一家国营机关,现在作了主任——这一切,都让她坚信,女人只有自立、自强,不输给男人,才能安全地活下来,才能被人瞧得起 。
她说,过去他们家很穷,上小学时,同学就笑话她穿不起新衣服,邻居也看不起他们家里人,所以在成长经历中他们遭到过许多白眼儿,因此她立志,非要翻身给他们看看不可——这就是她完美主义的缘起,也是“决不能让别人说出话来”的原因 。他把这种经验传递给女儿,可女儿没有她当年的家境,感觉不到那种因自卑而反弹的翻身愿望,但女儿感受到,如果让妈妈感觉到任何的不完美,自己就会倒霉,所以,为了能让自己安全些,她只能出此下策 。
我说:“正是因为怕给完美的妈妈脸上抹黑,她才不敢诚实,也因此遭到数学老师的羞辱,母亲和老师的合作,导致她今天一看到数学卷子就头疼,这只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它的根源,在于母亲的完美主义 。”
母亲听到这里,深深叹了口气,“没想到,是我害了孩子,可我没感觉给她太多压力呀,他怎么会……?”
我说:“孩子最怕的就是父母不爱她,如果失去父母的关爱,那对于孩子来说就没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了 。可你的女儿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是‘如果我考得好,母亲就爱我,如果我考得不好,母亲就不爱我’,因此,你给女儿的爱是有条件的,换句话说,孩子用成绩换取母亲的爱,所以她就特别在乎成绩,就怕输,一旦输,就得不到爱,那孩子能不懵吗,这个压力也太大了吧?”
“那我该怎么办,还有补救的余地吗?”母亲焦急地问 。
“全面接受自己和孩子,无论输赢、对错,都一如继往地爱她,接受她,决不要因为环境的改变而使你们的爱有所变化,比如分数,它不该与爱画上等号,最多也只是个要求 。如果你给到女儿无条件的爱,那么她就会成为一个完全接受自己的人,将来如果遇到什么挫折,也不会像今天这样一看到考卷就懵,女儿向母亲学作女人,会用母亲对自己的方式对待自己 。”
在自杀的新闻中,很多都是因为考生成绩不佳,其实,他们有些人虽然不在父母身边,不必再感受父母的完美主义,可那个暗示还在,这就像一个条件反射:如果爱与成绩紧密结合,那么一旦成绩掉下来,爱也就没了 。没有了爱的人,还有什么生存的意义呢?
四、理想与现实的脱节让孩子感到“破产”
有一个大学生在自杀之前在网页上留言,具体内容记不清了,大概意思是青春梦幻的破灭,以及对现实环境的绝望 。是的,连失望都没有了,只是绝望 。绝望导致绝情,因此他们有些人在当初失望的时候,会用种种方式转移自己的这种失落感,比如想通过谈恋爱找回生活的乐趣,通过交朋友逃避对人际关系的恐惧,通过网恋、酗酒、泡吧、同居等方式转移他们的焦虑 。但同时,他们也把自己的注意力真的转移到了这些寄托品上,这就好比一个人在痛苦时去喝酒,因为酒精的麻醉作用会使自己暂时地忘掉痛苦,可如果酒也没了,他就再也找不到排遣的出口 。
曾经有一个吸毒成瘾的少年,他说自己吸毒是从初中开始的,那时候他的父母总打架,还闹着要离婚,为了让父母不分开,他有时存心犯个错误,以便把父母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用“一起打他”使父母不再彼此对抗 。这就像日本鬼子一来,国共就合作的道理一样 。可这一招并没奏效,父母打完他后还要相互争吵,最后他只得采取逃避的方式 。当初他只是躲在厕所里,可屋外的打骂声仍然不绝于耳,甚至砸在地上的花瓶也会溅到他的脸上,把他划伤 。最后他只有真正逃出家门,可父母的打骂声仍然会时时袭来,让他感觉一阵阵不安与极端的痛苦 。为了能忘掉这些,它采取了极端的方式——“只要能让我暂时忘掉一切,甚至自己的存在,我就什么都不在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