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别再谋杀自己了( 四 )
于是,他不择手段地寻找能让自己排遣痛苦的东西,终于,他找到了毒品 。那东西的确有足够的能力让他忘掉世界的存在,能让他隔绝对家庭战争的恐惧与痛苦 。
其实,大学生的许多排遣方式与这个少年同出一辙,他们也是为了逃避环境而采取种种极端的、与他们那个年龄并不相符的手段 。可有些大学生并不是因为父母争吵,他们的父母也有可能关系很好,那他们又是为什么呢?
有一个大三的男生,为了考上名牌大学,全家节衣缩食,都和他一起努力,而他的理想就是为了家庭争光,自己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或当老板,或被人器重,或考上研究生,或出国深造……反正他的大学生涯一定要和自己的理想挂钩 。
可是,当他上了大学,越来越感觉自己的多年所学与理想无关,他发现社会并不如他所愿地看重这个专业,残酷的失业率让他沮丧,而且多年所学的理论与社会应用根本就是两码事,特别是社会上那令人头疼的人际关系使他尤为恐慌,世态炎凉让他找不到家庭的温暖,人情冷漠让他得不到环境的认可 。他的理想被残酷的现实一点点剥离,自己及全家十几年的艰苦奋斗将全部化为泡影 。
于是,他感觉自己“破产”了,就像一个将多年心血全部投入股市的人,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全部家当在倾刻间全部蒸发一样,是的,他赌输了,将家人的希望和自己的理想赔了个精光 。
现在的孩子,有几个人会具备东山再起的心理素质呢?恐怕父母只教会了他们如何光宗耀祖,却很少有父母教他们如何承受失败,就更不会教他们如何自己爬起来了 。这从一个孩子小时候就可以看出:当一个儿童学走路时摔倒,是不是有一群大人会蜂拥而至?不是拍就是抱,不是哄就是叫?总之,孩子摔倒可是件天大的事,他/她怎么可以受伤呢?那我多心疼!是呀,心疼比什么都重要,甚至超过了孩子自己站起来的权利,从那时起,这个孩子就摔不起了,相信如果他将来成为一个足球队员,一旦被别人铲倒,自己是很难再站起来的 。
如今,足球场换成了学校和社会,当那些大人不在身边的时候,那个“自己无权、无法站起”的经验,是不是仍然在作用着他?可这次他真的摔倒了——现实把理想“铲倒”了,于是,活在理想中的他再也站不起来 。这就是他在网上的遗言,从中,我看到的,是一个无法接受负面的生命,和一个无法面对摔倒的自己 。
我们常说,生活中有许多的不如意,应该去学着接纳和承受它们 。可是真正落实到现实,又有几个人会面对呢?有多少人扛不住绯闻,抵不住毁誉,在这些阴影面前交枪认输?那么这些大学生们,当他们过早地接触到生活中的不如意,这些负面信息能不打垮他们吗?
他们不知道,树木越高,影子越长,成就越大,负面就越多 。凡事阴阳参半,正负守衡 。这本来是物理学中的浅显道理,一个电池就可以证明这一切,就连老子也说过“福祸相依”,可到了现实中,他们怎么就忘了呢?
庄子曾经写过一则寓言:一个人为了甩掉自己的影子而拼命地跑,最后终于累死在路上 。有些大学生不就是这样吗?那么一个怕见到影子的人,就只能消失了,因为存在本身,就肯定会有影子 。
五、今天的一切只不过是众缘合和而成
我们决不可断言现在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差,一切事物和结果,都是众缘合和而成,都是关系的产物 。任何一个人发展到今天的状态,都不是他/她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佛教理论说:世间本来就没有一个独存体 。那么这些孩子,他们的后果,难道只是他们自己造成的吗?那么是不是一个婴儿一生下来就自卑呢?一个人,哪一项不是与亲人互动中学来的?
应试教育在有些地方,就是成为了只重分数(和业绩),不重实践与能力的考核指标 。有些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只让孩子死记硬背,只要求他们提高分数,而根本与实践无关 。而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也让他们讲为“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却不知,那个“习”本来应该写成“习”,上面的“羽”,是翅膀之意,下面“白”,是表达之意,合起来,是“小鸟在学飞时表达喜悦,实践中分享(感受)”,“学习”的合意,是“知行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那当然会“不亦说(悦)乎”了,孩子当然对学习有兴趣了,又怎么可能有厌学的人呢?可现在的教育中,哪里会有孔子的这种教育方式?没有实践感和成就感,没有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在现实中验证所学,就像练武之人只学套路和花架子,而没有实战散打的培养,那么这些孩子当然也就不适应环境了,步入社会后当然无所适从了 。
推荐阅读
- 大学生减肥食谱有哪些
- 大学生为什么会有自杀心理?
- 大学生恋爱的心理是什么样的?
- 两岸四地高校心理专家来宁 揭秘大学生网瘾来源
- 大学生创业要注重“心理资本”
- 大学生该如何进行性教育
- 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现象解析
- 正视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现象
- 高校现在流行“心灵同居”
- 倡议大学生开展朋辈心理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