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老太,5年花6000万造瓷宫,自己却住茅棚房,称:传统不能丢( 二 )


为了能掌握更加复杂、多样的制瓷技巧 , 余二妹在工作中万分刻苦 , 总能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赞扬 。
十几年的时间里 , 她在景德镇艺术瓷厂、红光瓷厂等多个大厂参与工作 , 无论走到哪里 , 她总是小组中的生产标兵 。

上天不会辜负有心人的付出 , 一年年的冬去春来之间 , 余二妹的技艺水平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到来 , 新时代的春风吹拂过每一片中华大地 , 吸引着年轻的追梦人开拓更加广阔的天地 。
余二妹在此时也敏锐地感受到了时代的号召 , 果断选择了辞职创业 , 建造属于自己的瓷器工厂 。
在四处筹措创业资金之后 , 余二妹的工厂很快便开始了运营 。
多年积累的行业经验让她无比了解瓷器市场的动向 , 精湛的制瓷技艺为提供了她走向成功的重要保障 。

当余二妹制造的瓷器一批批走向市场后 , 很快便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 美轮美奂的瓷身图案和传统大气的艺术风格 , 深得行家们的好感 。
在经营几年后 , 余二妹又发现了中国瓷器在海外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 中华民族的独特艺术风格 , 是现代瓷器不能割舍的文化符号 。
于是 , 她立刻开始了自己的海外贸易计划 , 将销路扩展到了俄罗斯、泰国等等地方 。
财富的积累让余二妹不需要再担心生活的温饱 , 但在此时 , 她却对瓷器行业有所担忧 。
工业时代的到来让无数生产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瓷器制造也不再如往日那般费时费力 。

规模化生产下 , 中国出口的瓷器数量不断增加 , 但同质化现象也越发严重 , 作为一种艺术产品 , 景德镇瓷器不能成为时代潮流的“附庸” 。
除此之外 , 由于工艺的不断更新 , 许多古代的传统技艺已经失去了传承者 , 如果不加以保护 , 中国瓷器很可能失去自己的文化底色 。
出于对瓷器的无比热爱 , 余二妹决定走访景德镇各处乡村 , 将那些即将消失的制瓷工艺复原 , 传承这些中华文明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从八十年代开始 , 余二妹就利用自己的瓷器工厂研究古法柴窑工艺 , 在很多人看来 , 她这绝对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

但在余二妹看来 , 这种工艺一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 即便是在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的今天 , 传统的制瓷技艺也有自己生存发展的空间 。
经过几年时间的不断失败 , 不断重新来过 , 余二妹终于从一窑窑失败的瓷器作品中 , 找到了“柴窑复烧”的内在奥妙 。
通过这种古法技艺烧制的瓷器 , 无论是瓷胎还是瓷釉 , 都拥有独特的瓷器风格 , 这种特点是工业机器所无法模仿的宝贵特色 。
果不其然 , 当余二妹将这种古法技艺烧制的瓷器推向市场后 , 立刻便引起了收藏者的追捧 , 她这个“女强人”的名气也在当地与日俱增 。

天津之旅 , 深受震撼
从山村中的小姑娘到身价千万的大老板 , 余二妹用一步一个脚印的勤勉奋斗 , 书写着自己人生的华章 。
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中 , 余二妹从来都只穿着极为朴素的衣装 , 如果是不知情的人遇到她 , 甚至会以为她只是一个农村中的妇女 。
对于余二妹而言 , 外表的光鲜亮丽远不如内心的热忱专注来的重要 , 她的工作和生活全部集中在了瓷器这一件事上 。
在几十年里 , 余二妹自己不仅制作瓷器 , 还热爱收藏瓷器 , 从花季少女到暮年老妇 , 她在工厂里积攒了6万多件风格各异的瓷器藏品 。

这些琳琅满目的瓷器不仅是她辉煌事业最好的军功章 , 更寄托着她对中华瓷器的无限热爱 。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 余二妹转眼间也来到了耄耋之年 , 在常人安享天伦之乐 , 感受子孙环膝的年纪 , 她却并没有就此停歇 。
为了工厂的贸易工作 , 她依然经常在各地奔波 , 而就她前往天津的一次旅途中 , 一处著名景点引起了她的关注 。
在天津生活或者曾去天津游玩过的人 , 一定对“瓷房子”并不陌生 , 作为天津市的地标性建筑 , 这一景点深受旅客们的喜爱 。
在2000年 , 张连志买下了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法式洋楼 , 并计划对其重新装修 。

为了弘扬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瓷器艺术 , 他拿出了自己的所有珍贵瓷器藏品 , 贴满了整栋房屋的墙壁 。
站在赤峰道上 , 很远便能看到这座瑰丽绝美的“瓷房子” , 而这座建筑也被誉为“中国古瓷博物馆” 。
在一次商务外出的机会下 , 余二妹也看到了这座美轮美奂的瓷器建筑 , 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