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老太,5年花6000万造瓷宫,自己却住茅棚房,称:传统不能丢( 三 )


除了感慨其美丽的外表和丰富的藏品外 , 余二妹更感到了一种责任感的到来 。
【80岁老太,5年花6000万造瓷宫,自己却住茅棚房,称:传统不能丢】景德镇作为全国“瓷都” , 一直是我国最专业的瓷器制造中心 , 但最富盛名的“瓷房子” , 却并非坐落在景德镇 , 而是远在千里的天津 。

这种心理落差 , 让年至80岁的余二妹的心情十分复杂 , 一个大胆的念头也就此在她心中逐渐萌芽 。
既然天津可以建造一所“瓷房子” , 为什么景德镇不能建呢?景德镇的独特的瓷器文化 , 完全不逊于这座建筑 。
回到家中后 , 余二妹的内心越发感到急迫 , 比起工厂经营这些琐事 , 弘扬景德镇的文化才能唤起她最热忱的初心 。
一直以来 , 无论是在生活中 , 还是在事业上 , 余二妹都是说一不二的人物 , 只要是她认定的事情 , 其他人很难将她说服 。
为了修建属于景德镇的“瓷房子” , 她叫来了自己的家人询问意见 , 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 。

但当家人听到她的想法后 , 无一不表示反对 , 毕竟在普通人看来 , 这项工程无异于天方夜谭 。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 , 余二妹家人们的反对自然有着充足的理由 , 尚且不说这项工程耗时多久 , 仅仅资金一个问题就难以解决 。
要知道 , 此时的余二妹已经不再是青壮之年 , 80多岁的老人 , 从体力、精力上是否还能坚持 , 也是家人们很大的顾虑 。
余二妹终究是余二妹 , 无论家人如何反对 , 无论外界如何评价 , 这些声音都阻止不了她的决定 。
几天之后 , 余二妹正式开始筹备自己的“瓷宫”的计划 。

老骥伏枥 , 志在千里
“神龟虽寿 , 犹有竟时;老骥伏枥 , 志在千里” 。 人生的意义从来不在于时间的长短 , 而在于个人价值的体现 。
耄耋之年的余二妹深知生命之可贵 , 因此不愿意放弃自己最后的理想 , 开始了“瓷宫”的修建 。
为了这项计划 , 余二妹拿出了自己多年经营工厂攒下的1000多万元 , 同时还拿出了老家拆迁获得的1000多万积蓄 。
凭借着2000多万的初始资金 , 余二妹开始在景德镇的山林之间 , 寻找合适的建造场地 。

在多次寻访之后 , 她决定在景德镇瓷器的发源地——新平村 , 建造这座极具历史意义的“瓷宫” 。
由于这里深处山林 , 水电交通都极为不便 , 余二妹为了能时刻紧盯工程进度 , 果断住进了在工地旁的茅屋当中 。
对于这座“瓷宫” , 余二妹投入了自己所有的心血和积蓄 , 但她也十分清楚 , 自己目前的2000多万根本不足以完成这项宏伟的工程 。
因此 , 她在项目最开始的阶段就尽可能地减少经费 , 只要是自己能做的工作 , 全部都亲力亲为 , 避免有额外的花销 。

建筑施工最基础的部分就是建筑图纸 , 而谁都没有想到 , 现在这座美轮美奂的建筑 , 居然是由余二妹一人设计完成 。
她找来了“永定土楼”的施工图纸 , 在此基础上 , 进行了一些细节的修改 , 绘制了整座“瓷宫”的蓝图 。
之后 , 余二妹将自己收藏的六万多件藏品全部运到工地 , 作为墙面的装饰材料 。
随着施工工人的到来 , 她的“瓷宫”终于正式开始破土动工 。
起初 , 村里的人本以为这项工程出自大老板的手笔 , 但当大家看到余二妹后 , 都不禁感慨她所经历的艰辛 。

在那几年的时间里 , 余二妹的生活过得极为艰苦朴素 。 在她的回忆中 , 她从未穿过超过50元的衣服 , 吃饭也经常靠方便面对付 。
每到夏天的时候 , 破旧的茅草屋经常因为刮风下雨而损坏 , 山林中的蚊虫也时常让余二妹整宿无法入眠 。
更为难熬的当属冬季 , 年过80多岁的余二妹 , 仅靠着一个破旧的铁炉 , 维持整个屋子的温度 , 南方湿冷的天气 , 侵袭着她年迈的骨骼 。
但这些生活上的困苦 , 还并不是让余二妹最难过的地方 , 家人的不理解才是那颗经常冲击她心理防线的子弹 。

余二妹的家人始终无法理解她这样的行为 , 更不知道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 无数次地争吵过后 , 子女都和她渐行渐远 。
在修建“瓷宫”的五年时间里 , 没有任何儿女前来探望帮忙 , 甚至还时常有冷嘲热讽的声音 。
因为在余二妹动工不久之后 , 她拿出的2000多万元就已经被庞大的工程消耗殆尽 。
为了让工程继续进行 , 余二妹卖掉了自己老家的房子 , 将工厂所有的产品全部运往工地 , 但这依然不足以填补亏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