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老太,5年花6000万造瓷宫,自己却住茅棚房,称:传统不能丢( 四 )


无奈之下 , 余二妹只好四处奔走 , 向所有亲戚朋友借钱来满足后续的建筑费用 , 而此时“瓷宫”的建造费用达到了恐怖的6000万元 。

从千万富豪到借钱度日 , 为了这个梦想 , 余二妹付出了自己能够付出的所有东西 。
寒来暑往 , 春秋交替 , 五年的时间让余二妹好像衰老了几十岁 , 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 , 都承受着极大的压力 。
但看着眼前的“瓷宫”一层层建筑完成 , 那些外界的讽刺、多方的阻挠 , 都成了不重要的过眼云烟 。
2015年 , 在当地人的惊叹声中 , “瓷宫”正式宣布竣工 , 这座记载着景德镇千年瓷器文化的瑰宝 , 亮相在了世人面前 。
文化瑰宝匠人精神
在新平村的一处高坡上 , 这座占地1200多平米 , 三层高的土楼式建筑 , 被6万多件精美瓷器紧紧包裹覆盖 。

被誉为景德镇四大名瓷的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颜色瓷 , 全部展现在这一栋建筑当中 。
不同于天津的“瓷房子” , 余二妹的“瓷宫”除了由瓷器覆盖之外 , 更重要的是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寄托 。
在“瓷宫”的外墙上 , 放置着余二妹珍藏的无数瓷器 , 造型精美各异 , 摆放风格别出心裁 , 大胆的颜色搭配体现着我国瓷器文化的多姿多彩 。
进入第一层 , 墙壁上贴满了釉彩各异的图案 ,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地板上的“八卦”以及我国传统文化“四大名著”的瓷板画 。
进入房间二层 , 墙壁上贴着超过100多为历代皇帝瓷板画以及各种讲述中国古代历史典故的瓷器图案 。

第三层的瓷器摆放上 , 余二妹选择了500多个罗汉瓷板画 , 彰显了我国古代的佛教文化 。
瓷器作为我国标志性的文化遗产之一 , 其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器物本身的精美 , 更在于其蕴含的多种传统文化记忆 。
余二妹用一己之力 , 将瓷器文化与多种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 , 为世人创造出了这样的视觉盛宴 , 震撼着所有参观者的内心 。
“匠人精神”短短四个字 , 代表的是一个人一生时间的付出 , 闪耀着一个民族最纯粹的文化信念 。
对于景德镇人来说 , “瓷宫”的修建无疑让世界更加了解了“瓷都”的伟大;对于余二妹来说 , 自己毕生的心愿终于得以了结 。

“瓷宫”修建完成后 , 余二妹主动将其捐献给了国家 , 开放时间、票价设定全部由国家管理 。
如今 , 如果有游客前往参观这座美丽的建筑 , 第一眼便能看到门口的一副对联 。
上联写着“高风亮节传千秋” , 下联写着“善良美德传万代” , 横批正是“千年瓷宫万年藏” 。
这一副对联是对余二妹修建“瓷宫”的真实评价 , 表达着世人对她无私之举的敬仰之情 。
余二妹虽然不再有年轻的容貌 , 但她身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匠人精神 , 却永远激励着后来人不断奋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