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元化滞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用法用量、方论加减

【正宗配方组成剂量】黄芪30克(煎汤冲),滑石30克(末),晚服加白砂糖15克更妙 。

【用法用量】将黄芪30克水煎10~20分钟,量掌握在100毫升左右,冲服滑石粉末30克,每日分早、晚2次温服,晚上服时加白糖15克 。每日1剂 。
【功用】清热利湿,补气扶正,保养胃气 。
【主治】天花合并痢疾 。王氏设立此方:“治痘五六日后痢疾,或白、或红、或红白相杂,皆治 。也可以治疗各种痢疾 。”
【加减】王清任创立保元化滞汤,治痘疹数日后又患有痢疾,但成人痢疾,或其他痢疾也可治疗 。他明确指出:“此方乃余之心法,不独治小儿痘证痢疾,大人初痢、久痢,皆有奇效 。然大人初痢,滑石用一两五钱,白糖一两,不必用黄芪;久痢加黄芪,滑石仍用一两五钱 。”
【方论】本方治证,原书为痘后痢疾 。痢疾有湿热、寒湿之分 。前者清热解毒,调气行血立法;后者温化寒湿,理气运脾施治 。关于痘疹合并痢疾,前人多认为白痢伤气,红痢伤血 。白痢治以四君子汤加木香、黄芩、黄连;红痢治以四物汤加木香、黄芩、黄连 。王清任却脱离了古人的巢白,立保元化滞汤,以补气之品黄芪,配清热利湿之药滑石,加白糖以生津保胃气,取其清热利湿、补气扶正、保养胃气之功能,来治疗天花合并痢疾,或其他痢疾 。充分体现了作者用药少而精、服法简而明、疗效捷而迅的治病特点,这些经验可供临床治疗肠炎、痢疾等病证时
参考 。
【医论】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 。发生原因与感受时邪及饮食不节有关,其病位在肠 。湿热、疫毒、寒湿之邪壅塞肠中,气血与之相搏结,使肠道传导失司,肠络受伤,气血凝滞,腐败化为脓血而痢下赤白;气机阻滞,腑气不通,所以腹痛、里急后重 。痘疹好发皮肤及粘膜,肠道也易受邪,若复感痢邪,病情加重,死亡率很高,历代医家治疗此证,都列为危症、重症、难治之证,提出诸多治法及方药 。
《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痘中杂证》载述:“痘疮未愈痢随生,湿热伤中证非轻,白属伤气四君剂,红属伤血四物灵 。”“凡痘疮未愈而患痢疾者,乃湿热郁于肠胃,致伤气血而然也,痘必滞黯无色 。治当清热除湿,调理气血为主 。白痢属气,加味四君子汤主之;赤痢属血,加味四物汤主之;赤白相兼者,合而用之 。”“加味四君子汤:茯苓、白术(土炒)、人参、陈皮、木香(煨)、甘草(炙)、黄连(炙)、黄芩 。水煎服 。”“加味四物汤:川芎、当归、生地、黄芩(酒炒)、川连(酒炒)、木香、白芍(炒) 。水煎服 。”
【保元化滞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用法用量、方论加减】痢疾的临床特征是痢下赤白脓血,腹痛,里急后重 。临床宜分清虚实寒热 。一般来说,暴痢多实,久痢多虚,痘疹合并痢疾多虚 。《医学心悟·痢疾》指出:“古人治痢,多用坠下之品,如槟榔、枳实、厚朴、大黄之属,所谓通因通用,法非不善矣,然而效者半,不效者半;其不效者,每至缠绵难愈,..予因制治痢散,以治痢证初起之时 。方用葛根为君,鼓舞胃气上行也;陈茶、苦参为臣,清湿热也;麦芽、山楂为佐,消宿食也;赤芍药、广陈皮为使,所谓‘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也 。制药普送,效者极多 。惟于腹中胀痛不可按手者,此有宿食,更佐以朴黄丸下之 。”“朴黄丸,治痢疾初起,腹中实痛,不得手按,此有宿食也 。宜下之 。陈皮、厚朴(姜汁炒)各十二两,大黄一斤四两(酒蒸),广木香四两,荷叶水叠为丸,如绿豆大 。每服三钱,开水下,小儿一钱 。”这些内容又是一家之见,都可供临床参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