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碳中和的星辰大海


数字化碳中和的星辰大海


文章图片


数字化碳中和的星辰大海


2004年上映的科幻灾难片《后天》通过特效展现了全球变暖引发的一系列灾难:南极冰川融化 , 大雨连绵不断 , 龙卷风、海啸、地震肆虐 , 地球进入“冰河时期” 。 15年前 , 不少人认为这部电影是反科学、杞人忧天 。 但近年来不断发生的气候灾难 , 风暴、洪水、热浪、气旋、野火和干旱 , 让人们不得不承认 , 全球气候系统已经发生变化 , 《后天》所描述的情节也并非全为虚构 。
为应对气候变化 , 众多国家已经制定了“碳中和”时间表 。 中国也提出了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 , 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 。 碳中和目标如何实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邬贺铨在去年9月召开的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上表示 , 实现碳中和 , 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和工业碳排放控制之外 , 还需要靠数字化、电气化、绿色化发力 。
数字化助力碳中和 , 已经在众多场景展现 , 配电领域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
配电房的数字化“革命”
【数字化碳中和的星辰大海】根据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数据:全球工业设施消耗了全球42%的配电 , 并产生了全球42%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 商业和公共建筑消耗了全球22%的配电 , 并产生了11%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
配电房通常是楼宇供电系统的关键部位 。 配电技术 , 包括了对断路器、电表、配电母排等关键设备的运维管理 , 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供电系统的安全和效率 , 是降碳减排的一个“必经枢纽” 。
目前大多数的配电房处于传统人工模式 , 需要专职电工对其实行24小时运行值班 , 为了保证流程的规范 , 通常采用四班三运转的模式 , 至少八人轮流值班不仅运维效率低下 , 受限于人员专业技术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 , 在面对突发事件时 , 也难以做出及时的响应 。
当数字化与配电技术相结合 , 一场配电房的数字化革命正在发生 。 作为全球智能动力管理公司 , 伊顿集团进入中国也已经有28年的历史 , 正在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 , 实现对供配电系统的“全局掌控”、设备的“预测运维”、隐患的“定位溯源”、资产的“智能管理” 。
对配电房进行数字化改革 , 伊顿有四大做法:

以全局视角对配电房的设备进行智能互联 , 并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全景掌控 。
伊顿智慧配电管理平台 , 通过断路器、智能电表、传感器等智能设备的联接 , 采集电气系统性能数据 , 实现了设备数据与云平台的实时传输 。 同时通过三维建模等技术实现了“数字孪生” , 对电气系统的复杂结构进行真实复现 , 并利用可视化技术 , 让客户随时随地掌握全局 。
追根溯源 , 让运维更高效 。
相较于传统配电运维方式 , 伊顿智慧配电管理平台能够在发生故障时 , 及时发送故障告警通知 , 并配合数字孪生所打造的3D配电监测应用 , 快速对故障精准定位 , 隔离故障源 , 及时恢复运营 。
善用智能技术 , 化“被动巡检”为“预测运维” 。
电气事故往往是由于设备隐患 , 逐渐升级为火灾、停电等事故 。 伊顿智慧配电管理平台基于云架构和大数据等分析能力 , 对柜内温升 , 断路器状态 , 环境、温度等一系列参数进行建模并进行深度对比和分析 , 实现更高等级的精细化管理和设备健康度分析 , 完全做到化被动为主动 。
全生命周期管理 , 做客户的配电专家 。
伊顿电力资产管家 , 可以定制管理资产计划 , 对异常运维记录进行追溯 , 沉淀知识图谱 , 保障电气资产健康 , 持续改善运行效率 。 同时 , 可通过直观数据了解运行设备的能耗利用状况 , 进行优化和提升能源效率 , 挖掘节能潜力 , 打造精细化管理新高度 。
伊顿配电数字化方案 , 解决了传统配电房缺乏运维智能化管理 , 运营成本高的难题 , 并通过全局化的联接和管理 , 化被动为主动 , 提高了配电房的运维效率 , 创造了全新的数字化运维模式 。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 与国家“双碳”目标相契合 。
携手远景智能 , 共赴数字化碳中和未来
数字化技术是场景化创新的底座 , 也是实现零碳发展的助推剂 。 伊顿实现配电房数字化变革的关键是什么?我们不得不提到的就是伊顿的数字化合作伙伴——远景智能以及其自主研发的智能物联操作系统EnOS?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