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文创出圈成标配 飞入寻常百姓家

两三年前还在作为前沿话题讨论的“文创” , 一夜“出圈” , 成为大大小小文化机构的标配;之前一直在谈论存续与传承的非遗 , 此时已然与时尚嫁接 , 很多项目以年轻化的面貌闪亮登场;商场里、公园里挎着精致的包包、穿着汉服的年轻人翩然走过 , 不是去参加活动 , 只是日常的穿着;从盲盒到最新口味的饮料、食品 , 填满了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潮玩店……传统文化 , 似乎仍然保持着老样子 , 但很多地方又完全不一样了 。 很多传统文化元素已然成为时尚元素 。
突破空间限制 传播渠道大大拓宽
元宵节当天 , 被誉为“国漫巅峰”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画片《大闹天宫》4K高清修复版上线 。 这部20世纪60年代出品的动画片 , 是首次借助AI技术实现了4K分辨率级别的复原 。 时至今日 , 《大闹天宫》网络评分仍高达9.4分 , 排名中国动画片第一位 。 修复工作是一种传承和守护 , 也是美术家匠心与当代科技的有机融合 。
年初 , 一架飞机准备从长沙机场起飞 , 这个看似普通的航班 , 正在上演一场真人国风演唱会 。 《浏阳河》《怎叹》《归》……从地方代表歌曲到年度刷屏热歌 , 身穿汉服的国风音乐人郑鱼、416女团歌手可爱晨等为返乡旅客送上一首首新春祝福 。 “很久没看演唱会了 , 在飞机上看国风演出 , 更是第一次 。 ”很多旅客表示 , 没想到返乡路上还能有奇遇 。 这场国风主题的“空中音乐会”只是近来文化展示空间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场馆限制、向无边界的公共空间渗透的一个缩影 。
此外 , 黄俊英艺术馆的曲艺名家们在珠江的游船上说相声;艺术博物院与机场联手在机场里打造艺术空间;广州非遗保护中心在广州塔里开了反映非遗活化新路径的新展览;还有一些地铁站 , 成了文化“大展厅”……业内人士表示 , 通过重点挖掘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 多样的空间为营造文化氛围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
文创形态多元 “有形”“无形”都精彩
近年热度不断攀升的博物馆文创 , 开年形态就大变身 , “大文创”成主流 。
在网友中参与度非常高的新春“集五福”活动今年引来了大量文博机构参与 。 南越王博物院首度参与集五福 , 就携院藏文物“错金铭文虎节”登上彩蛋卡 , 并发布同款文物数字藏品 , 用勇中带萌的虎文物送祝福 。 院方负责人介绍 , 选择和互联网机构合作 , 也是希望能让博物馆里的虎文物热热闹闹地“走出去” , 让更多的年轻网友有机会看清文物的细节 , 了解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和寓意 。 而发行数字文创产品 , 则是考虑到作为一种文创新形态 , 它可以让文物不再被时间、空间、修复等条件限制 , 把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以更年轻化的体验方式传递出来 。
2022年1月17日 , 广州博物馆与中国大酒店在镇海楼携手举办“消失的点心”美食文化沙龙活动 。 “消失的点心”第一期推出咸点、甜点各10款 , 通过这些业已失传的传统广式点心 , 感受“粤菜师傅”的广府匠人精神 , 传承粤菜文化 。 无独有偶 , 广东省博物馆结合大受好评的红楼梦文化展推出了“红楼梦下午茶” , 供不应求 。 大元帅府纪念馆则结合正在举行的花阶砖文化展 , 创新推出了美甲产品 , 独辟蹊径 。
从形态上看 , 如今的博物馆文创 , 已经不是“包包袋袋本本” , 而更多地体现在项目合作、IP授权、产业链延伸等更深的层次 , 可以看作是对馆藏品在大众传播意义上的二次开发 。
业界动态
市场转化的新探索
不久前 , 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的“抖音广州非遗馆”上线了 。 这个“非遗馆”分为“广作华彩”“食在广州”“粤韵流馨”“岁时节庆”“医药养生”“南拳健身”六大模块 , 发动市内79位非遗传承人成功入驻 , 集合了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广绣、岭南古琴艺术、粤剧、广东醒狮、粤菜烹饪技艺等55个广州非遗项目 , 实现了非遗传播的集聚效应 。 在聚合页基础上 , 发起抖音话题“遇见广州非遗” , 话题页共聚合了300多条非遗短视频 , 内容互动量达2.6万 , 产生了500多万播放曝光 。 非遗馆的几次“专场直播带货” , 也都取得了“破圈”效益 , 场均观看人数过万 , 最高单场销售额达2.17万元 。
据介绍 , 非遗产品日常售卖的结果并不总是尽如人意 , 这与产品的选择、营销的技巧、销售的方式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 。 往往只有具备优质的品控、完备的物流、良好的客服等要素 , 才能真正完成一次高质量的市场转化 。 这正是今天传统文化“破圈”可以尝试的一条重要路径 。
【广州|文创出圈成标配 飞入寻常百姓家】值得一提的是 , 日前 , “这‘礼’最南沙”大赛作品展在南沙区文化馆举行 , 集中展示了2021广州市南沙区首届文创大赛的百强作品 。 主办方表示 , 设计成果的落地转化更是大赛看重的 , 未来将打通多个维度的销售链路 , 将“赛”“展”“销”三个环节有机结合 。
可以想见 , 未来的广州文化 , 必将是传统与当代、经典与年轻的融合 , 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芒 。 (卜松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