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技术, 临床检测市场新蓝海( 三 )


>>>>
药物开发已有尝试 , 未搭建起完整体系
单细胞技术在药物研发领域的应用正在快速增长 。 单细胞技术可以帮助药企在单细胞水平上进行高通量地药物靶点筛选、药代动力学分析、药效评价等 , 极大地缩减药物发现周期、节约新药研发成本、优化新药研发管线 。
2018年以后 , 越来越多的药企开始意识到单细胞测序技术在药物研发上的优势 , 积极和单细胞技术企业寻求合作 。 其中 , 新格元已经和晶泰科技、君实生物等达成了药物研发合作 。 丹序生物正在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平台布局新冠病毒中和抗体、感染性疾病等治疗领域 。
李宗文表示:“药物研发市场体量比科研服务市场大 , 但还处于早期尝试阶段 , 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 ”刘杰也表示:“受成本所限 , 单细胞技术在药物研发市场的应用规模较小 , 随着成本下降 , 药企对单细胞技术的认知加深 , 药物研发市场会迎来爆发 。 ”
>>>>
【单细胞技术, 临床检测市场新蓝海】临床检测市场尚在萌芽 , 将率先在肿瘤和免疫性疾病落地
前景广阔 , 想象空间无限的临床市场是每一家单细胞技术企业向往的星辰大海 。
生殖遗传健康、肿瘤、神经科学、免疫系统疾病、传染性疾病等市场都是单细胞技术的临床落地方向 。
其中 , 低通量单细胞技术已经在生殖遗传健康领域成功落地 。 单细胞测序技术可以在单细胞水平上对生殖细胞和胚胎细胞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和量化 , 有助于了解生殖细胞的发生以及生殖和遗传相关疾病的筛查、诊断和治疗 , 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 2020年贝康医疗首个三代试管PGT-A检测试剂盒获NMPA批准 , 2021年 , 嘉宝仁和PGT-A检测试剂盒获批上市 。
但目前生殖健康领域的单细胞技术均为低通量 , 高通量单细胞技术在临床市场还没有特别好的应用 。
刘杰和李宗文一致认为 , 高通量单细胞技术会率先在肿瘤和免疫性疾病上实现临床落地 , 在微生物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应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 “至于生殖健康领域 , 未来还是以低通量单细胞技术为主 。 ”
高通量单细胞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发现细胞异质性 。 异质性是肿瘤和免疫性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最大的障碍之一 , 疾病难治、治疗后的复发等均与异质性有直接关系 。 目前的临床检测技术还无法做到通量化单细胞精度的分子检测 , 高通量的单细胞分子检测在识别细胞异质性方面有巨大的技术潜力 , 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异质性检测的问题 。 检测的结果可以辅助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 , 实现个体化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 。
刘杰认为 , 临床检测市场处于萌芽或萌芽前的状态 。 “目前大家在做的基本都是临床上的科研项目 , 本质上还是停留在科研层面上 。 接下来 , 企业需要和临床医生达成共识 , 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 , 形成生态 , 各方通力合作 , 快速释放临床检测市场的潜力 。 ”
李嘉成表示:“先在临床科研上积累 , 后在某些领域逐渐应用开来是创新技术的普遍规律 。 我们首先需要开展各种临床研究 , 探索单细胞技术所带来的信息 , 与临床诊断和各种治疗手段之间的关联规律 。 其次 , 单细胞技术价格高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更广泛地用在临床研究中 。 另外 , 提高单细胞的全链条操控自动化程度 , 也是未来在临床落地过程中需要注意解决的问题 。 ”
李宗文表示:“布局临床检测市场需要大量基础知识库和大量队列研究进行支撑 , 市场还没有被打开 , 还没有成型的产品 。 但可以相信 , 单细胞技术在临床落地是必然的 , 只是需要一个相对长的时间 。 医学是严肃的科学 , 在进入临床前 , 一定要经过海量数据的积累 , 并辅以前瞻性的实验研究来确定临床应用的可及性 。 ”
单细胞热度将持续 , 有望成为底层常规研究方法
根据基因慧预测 , 2020 年全球单细胞分析市场规模估计为 26.8 亿美元 , 预计在 2019 至 2026 年以16.9%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 。 国内市场规模预计35亿人民币 。
未来几年 , 单细胞技术有几大趋势值得关注:
融资热度持续上升 。 李宗文和刘杰均认为 , 至少在未来2-3年内 , 单细胞技术的融资热度将持续上升 。 单细胞技术目前比较受关注 , 融资相对容易 。
“已经有多个企业进入了商业化阶段 , 接下来需要寻求大量的资金支持 , 扩大商业化规模 , 完善产业布局 。 未来 , 单细胞技术融资频次可能会下降 , 但融资额度一定会大幅增加 。 资本会大量聚集在上游原材料、硬件开发企业 , 以及下游产业化应用企业 。 ”李宗文表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