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白皮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

【常用别名】桑根白皮(《本经》),白桑皮(《山西中药志》) 。
【来源】本品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根皮 。
【产地与产地加工】主产于安徽、浙江、江苏、湖南等省 。秋末叶落时至次春发芽前采挖根部,刮去黄棕色粗皮,纵向剖开,剥取根皮,晒干 。
【历史沿革】汉代有烧灰存性法(《金匮》) 。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焙法(《雷公》) 。唐代有炙令黄黑法(《千金翼》) 。宋代有微炙(《圣惠方》),炒(《博济》),同豆煮后滤取汁(《总录》),蜜炒后泔浸(《局方》),蜜炙法(《济生》)等 。明代还有麸炒(《奇效》),酒炒法(《粹言》) 。现行有蜜制(《中国药典》1995年版),炒制(《浙江》),烤制法(《烤制法》)等 。
【炮制方法】净制洗净(《中国药典》1995年版) 。
切制稍润,切丝,干燥(《中国药典》1995年版) 。
炮制
1.蜜制
取桑白皮丝,先将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桑白皮丝中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放凉 。每净桑白皮丝100kg,用炼蜜25kg(《中国药典》1995年版) 。
2.炒制
取生桑皮,炒至微黄色,微具焦斑(《浙江》) 。
3.烤制
【桑白皮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将炼蜜与桑白皮丝拌匀 。同时预热烤箱,当预热温度到130℃时,将铺好烤盘的药材放人烤箱,烤制30分钟,停止加热10分钟后取出,放凉 。每净桑白皮100kg,用炼蜜25kg(《烤制法》) 。
【成品性状】桑白皮:为曲直不平的丝状 。外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内表面淡黄色 。质柔韧,断面具纤维性 。气微,味微甜 。蜜桑白皮:深黄色,质滋润,略有光泽 。有蜜香气,味甜 。炒桑白皮:微黄色,微具焦斑 。
【性味与归经】甘,寒 。归肺经 。
【功能与主治】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用于肺热喘咳,水肿胀满尿少,面目肌肤浮肿 。
【用法与用量】6~12g,或入散剂 。外用:捣汁涂或煎水洗 。
【处方应付】处方写桑白皮、桑皮、桑根皮均付生桑白皮;其余各随方付给 。
【炮制作用】“利水生用,咳嗽蜜蒸或炒”(《人门》) 。“桑白皮须蜜酒相加,拌令湿透,炙熟用,否则伤肺泻气,大不利人”(《逢源》) 。桑白皮生品性寒,泻肺行水之力较强,多用于水肿尿少,肺热痰多的喘咳 。蜜炙后寒泻之性缓和,偏于润肺止咳,多用于肺虚喘咳,并常与补气药或养阴药合用 。
【化学成分】主含黄酮类衍生物,香豆素类衍生物及三萜类化合物 。尚含有a-和3-香豆树精,多糖,挥发油,谷甾醇,软脂酸,鞣质和粘液素等 。黄酮类衍生物为:桑皮素,桑皮色烯素,环桑皮素,环桑皮色烯素,桑根皮素,桑酮A、B、C、D、E、F、G、H、J、Q、I、R、V,桑根酮A~D,桑色素等 。香豆精衍生物:东莨菪素,伞形花内酯 。三萜类化合物:桦树酸 。还有桑皮醇 。
【现代研究】工艺研究:以果糖含量为指标,用改进了钼酸铵-硫酸的比色法对炼蜜中的果糖定量测定,进而对蜜制桑白皮中蜜果糖含量进行了研究,筛选确定了最简提取方法 。结果表明,炮制品中果糖含量的高低与炮制加蜜量的多少呈线性规律性变化,经生品、制品同批对照测定,可消除桑白皮、蜂蜜质量不同产生的误差 。通过测定炮制品增加的果糖含量,可以检测其炮制加蜜量,并指出蜜制桑白皮所用炼蜜宜统一为中蜜(炼制温度116℃~118℃,含水量10%~13%),其粘性、水分及赋色能力适中,便于炮制,并符合传统要求
【贮藏与保管】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蜜桑白皮,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