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借条中提到的“鸿文三姐”正是梁鸿文的三姨太 。
而梁诗伟老先生的亲生母亲则是梁鸿文的六姨太 , 但是在生下梁诗伟之后便过继给了“鸿文三姐” , 所以从小到大 , 梁诗伟老先生都管父亲的几房姨太太叫“妈妈” 。
“鸿文三姐”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 , 但是对于有知识的人特别看重 , 所以在梁诗伟成长过程中 , “三姐”在他的教育上都特别的重视 。
而梁家靠着梁鸿文在美国赚到的钱 , 购买了大量的土地 , 家里常年养着不少的长短工 , 可以说真的是家大业大 。
虽说家大业大 , 但是由家中的三姨太借出如此大额的财产也是一个疑点 , 一家之主虽然去世了 , 难道家中就任由三姨太支配如此大的财产吗?
梁老先生表示 , 自己的父亲在80岁才有的自己 , 但是在自己3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 而在父亲去世之间自己的大妈妈 , 二妈妈也因病去世了 , 所以家中主要还是“三姐”在支撑着 , 家中大小事物由她说了算 。
而且在父亲去世之前 , 父亲就几乎将一家之主的位置让给了“三姐” , 二人彼此信任所以之后家中的掌舵人就成了“鸿文三姐” 。
而“鸿文三姐”在家庭关系处理一家家族事业的经营上都有着自己的过人之处 , 所以在父亲去世之后 , 家族依旧还相对比较兴旺 , 后来便出现由“鸿文三姐”借出如此巨额的家产 。
03 借条的处理而借条出借的时候 , 梁诗伟也只有三岁 , 至于妈妈为什么如此这么慷慨地借出如此大的财务 , 梁先生表示“三姐”虽然读书不多 , 但是经商却有自己的方法 , 同时经商与政治也相关 , 所以这才会选择相信新鹤人民抗日游击三中队 。
在发现借条之后 , 梁诗伟老先生联系了当地的民政局局长 , 但是局长却表示希望梁先生能够将借条捐出去 , 这也是见证了军民鱼水情的一个物证 。
但是对于局长的这一番话 , 梁老先生却不敢苟同 , 他认为有借有还才是硬道理 。
之后记者联系到了当地的民政局局长 , 局长了解到记者的来意之后表示 , 没有什么依据来处理这件事情 。
当地政府在之前就对借条进行过鉴定 , 证明这张借条确实是真的 , 而且之后当地政府也对梁家进行过帮助 , 但是这张借条的处理与当时的政策对不上号 。
除此之外 , 局长还表示 , 这已经不是梁家提供过的第一张借条了 , 在之前 , 梁家就找到过另外一张借条 。
2009年 , 梁老先生就从自己的祖屋中找到了另外一张借条 。
在2009年梁老先生从自家的祖先神位的背面的暗格中找到了第一张借条 。
而写这第一张借条的时候还有另外一位目击证人 , 这个人正是梁老先生的同学 , 因为这张借条所写的纸正是同学从课本上撕下来的 。
借条上的内容是“借到鸿文三姐60斤白米 , 待胜利之后由当地政府归还 , 逾期未归还按每年一倍进行偿还”
立字据的人还是上面提到的新鹤人民抗日游击三中队 李兆培 , 时间是民国三十三年十月十三号 。
原来那个时候 , 梁老先生的二哥女儿梁月娇参加了游击队 , 在游击队困难的时候 , 梁月娇带着队员来家里借的 。
进门的时候 , “三姐”看着梁月娇以及其他战士衣衫褴褛 , 面黄肌瘦 , 非常的心疼 , 再加上当时梁月娇表示队员们已经2天没有吃东西了 , 于是“三姐”便烧了一大锅饭给队员 。
梁月娇与队员吃饱之后表示队伍里还有很多人很多天没有吃东西了 , “三姐”便提出让梁月娇从家中拿几十斤大米 。
但是其中的队员提出一定要遵守纪律 , 一定写借条过称 , 之后年仅6岁的梁诗伟便在课本上撕了最后一页纸写下了借条 。
如果按照借条归还用复利进行计算的话 , 那么全世界的粮食都无法归还 。
在找到借条之后梁老先生就联系了当地的市政府要求偿还 , 当时的市长就指定了梁先生所在的区民政局进行处理 。
之后相关工作人员对第一张借条进行了鉴定 , 结果是不能确定是假的 。
所以本着对梁家人曾经对游击队的帮助 , 提出三点解决办法 , 其中第一点就是奖励“鸿文三姐”2万元钱 。 第二点因为“三姐”已经去世所有奖励由梁诗伟代领 , 第三点就是对梁家进行生活照顾 。
但就在民政局提出的这个处理办法之后的第二天 , 梁先生就从家中找到了第二种借条 , 于是便要求政府进行补偿 。
而民政局依旧表示只能奖励2万元 , 对于其他的补偿国家也没有任何规定与政策 。
推荐阅读
- 民间故事:男子给书生交学费,书生给他当儿子,二十多年后中状元
- 上海女房东收租15年,却倒欠租客26万,46岁的她气得一夜白头
- 江西一男子向前大舅哥讨债,却被告知还给了前妻:还给谁都一样!
- 情侣去民政局领证,却因婚前体检结果闹掰,男子看后拂袖而去
- “我养你”变成“我借你”!女子控诉老公家暴,500块还要打借条
- 害臊不?定州8个年轻人饭店就餐后恶意逃单,总共570元
- 男子以拍裸照、发生性关系为条件借款给7名女子后,实施敲诈、强奸
- 硕士丈夫月入过万,嫌弃初中毕业穷媳妇,扬言:娶她只为传宗接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