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游击队从百姓家借了5千大洋8根金条,67年后奖励2万元( 三 )


梁诗伟表示 , 第一张也就几十斤大米 , 但是第二张可是真金白银啊 , 在那个年代都是一笔巨款 , 绝不能轻易地用一句“捐了”就解决了 。
04 借条的真实性事情发生之后 , 第二张近4000斤白米 , 5000大洋8两黄金的借条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 有人认为这是一张假的借条 。
原来在1944年 , 梁老先生所在的地方还属于日军的占领区 , 游击队的活动只能秘密进行 , 如此大数量的大米怎么可能一次就借到并且运走 。
后来梁先生表示 , 自己当时虽然年纪小 , 但是从第一次梁月娇带着队员来家中借米之后 , 游击队曾经多次来到梁家借米和钱 。
而且他们来的时间也不固定 , 有的时候是深夜十一二点来的 , 有的时候则是凌晨一两点来的 , 虽然自己当时都睡觉的 , 但他们借米和钱只能通过自己的母亲“三姐” , 小时候自己一直睡在“三姐”边上 , 所以自己也就记得了 。

梁先生表示 , 这张借条并不是游击队一次性借的 , 而是多次累加起来的 , 这也就解释了游击队如何把这么多粮食运走的问题了 。
1944年是抗战末期 , 在抗战胜利之后 , “鸿文三姐”因为历史原因一直不敢把借条拿出来要求偿还 , 一直到1952年的土改运动 , 作为“地主” , “鸿文三姐”则是被“屁兜”死了 。
在死前还遭受到了非人的待遇 , 骨头都被打碎 。
从那以后梁家败落 , 经历了大富大贵的梁诗伟后来在亲戚的资助下 , 在广州读完了高中 。
对于“三姐”的借条 , 梁诗伟也并不知道放在了哪里 , 随着时间推移便忘了有这回事 。

为了验证梁诗伟的第二种借条的真实性 , 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帮助下 , 找到了当时曾经参与到游击队的抗战老战士 。
老战士简惠仙已经97岁了 , 对于游击队从梁诗伟家中借钱借粮的事情记忆犹新 , 她表示自己当时以小学老师的身份为掩护一直从事地下活动 。
而梁家是当地最有钱的 , 而且当时梁家的梁月娇也是队伍中的一份子 , 而当时“三姐”也是非常支持队伍的工作 , 要粮给粮 , 要钱给钱 , 但是因为队伍有“八项注意”铁一样的纪律 , 所以借了多少都写有借条 。
对于写下借条的李兆培 , 简老太太也是记忆犹新 , 因为李兆培正是中队长 , 而她的丈夫正是游击队的指导员 。

而对于“三姐”借出的近4000斤大米 , 5000大洋 , 8根金条 , 还在世的已经90岁高龄的“鸿文三姐”亲生女儿梁贤孝对于母亲的当年的事情依旧记忆如新 。
梁贤孝表示母亲一直非常支持游击队的工作 , 除了里面有自己的孙女梁月娇更是因为她选择信任游击队 , 所以才一直借钱借粮 。

但是对于借条的事情 , 梁贤孝说了这样一番话:“往事不堪回首” 。
或许梁贤孝对于母亲的惨死还心有余悸 。
而在弟弟发现了借条咨询自己的时候 , 梁贤孝老人则委托给了自己的儿子全权处理 。

儿子林炳铨表示 , 家人并不像外界说的那样 , 要32471亿赔偿那么多 , 这么多钱自己也用不了 , 但自己只需要一个合理的补偿 。
自己对于这个“天价”借条并不会漫天要价 , 只需要当地有关部门为自己的外婆也就是“鸿文三姐”正名 。

事实上 , 据老战士简惠仙表示 , 当时游击队因为真的非常困难其实不止在梁家借了钱和粮 , 在大头井村的其他村民那里也都有借过东西 。
虽然现在只有梁家找到了借条 , 但是难保之后其他村民也能找到借条 。
后来当地民政局写了一张借“借条”的借条 , 他们要对借条的真实性进行进一步更加细致的调查与研究 。
【1944年,游击队从百姓家借了5千大洋8根金条,67年后奖励2万元】而梁家人也表示自己会与当地民政局进行友好的协商 , 自己只是想要拿回自己应得的部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