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副全景图可以看出火箭回收返回着陆时只需要一个初略的定位到着陆场地即可 , 剩下的事情就是回收机构的对火箭的监测与定位 , 灵活的钢丝绳将会追踪火箭的位置 , 并且将其“夹持” 。
这个网系方案中 , 还数层保险 , 保证系挂安全可靠保证回收成功 。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发现这个方案中有一个非常巨大的优势 , 只要火箭到着陆场即可 , 剩下的事情就不用它“管”了 , 而且着陆后无论横风如何大 , 都不会让火箭倾倒 , 因为网系回收的亮点是火箭的上端系留 , 对垂直稳定性不敏感 。
与SpaceX迥异的回收方案?
其实两个方案还是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 首先第一个相同点就是该方案完全不同于伞降回收 , 而是动力回收 , 以便火箭在分离后启动减速方案 , 一般一级火箭在分离是其速度约在2~3千米/秒 。
此时如果姿态失去控制 , 那么火箭将在数秒内解体 , 因为当前还在稠密的大气层内 , 如果失控 , 在数倍的音速下很快就会被撕裂 , 因此在火箭尾部或者二级火箭连接部位必须有气动控制翼面 , 保证脱离了的火箭能利用空气动力效应下保持稳定 。
另一个则是可变推力发动机 , 火箭从起飞时的满载到分离后的空载 , 大推力火箭发动机明显无法胜任需求 , 除了可变推力发动机外或者安装专门用于回收的发动机 , 另外这台发动机尾喷管必须是可以摇摆控制方向调姿使用 , 因为气动翼面的姿态控制反应比较慢 , 在横风比较强烈的情况下垂直落地需要尾喷管摇摆控制方向 。
还有一个则是额外的燃料 , 比如一级火箭脱离时火箭至少已经飞出了几百千米 , 它有无法滑翔 , 飞回原地或者减速都是实打实的燃料 , 因此必须装载额外的燃料才能让它启动回程 。
两者不一样的地方
SpaceX的回收方案在落地时撑开一个“四脚架” , 然后保持垂直状态稳稳落地 , 从理论上来看一点问题都没有 , 但事实上却存在很大的问题:
横风很强怎么办?即使已经垂直落地 , 一阵横风刮过来 , 可能就将已经站住但还没有站稳的火箭致命一击 , 直接被“吹倒”在地 , 而此时由于已经落地 , 根本无法调姿 , 除非在顶端安装小火箭 , 比如像火箭弹上的调姿小火箭 。
降落平台不稳怎么办?这是在海上回收的所遭遇的问题 , 在这种情况下 , 至少有两个可变因素 , 一个是平台不稳 , 另一个是海上横风 , 这是SpaceX所无法解决的难题 。
如前文所述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方案是反其道而行之 , 回收前半程和SpaceX没啥区别 , 但在最后“落地”时约束的是回收火箭的头部 , 网系约束 , 用钢丝绳挂住 , 这种状态不怕横风 , 也不怕接收平台不稳 。
只要回收后整艘船的重心保持在下半部分即可 , 否则也会倾倒 , 但很明显 , 这种状态下假如回收平台在船舶上的话 , 其稳定性由整个平台决定 , 因此要比SpaceX的是四脚架回收要稳定得多 。
未来究竟会采用哪种方案?2月17日在北京举行的近地轨道载人航天飞行展望与合作国际研讨会上披露的重复使用火箭(和星舰非常相似) , 当然这也是一个方向 , 而在PPT上的回收方案 , 同样也是一个选项 。
而且此前制作精良的长征8号四脚架回收方案应该也不是画出来玩的 , 因为这种方案除了回收有价值外 , 在其他星球降落时同样具有很高的价值 , 比如在火星降落 , 必须要是用这种有腿的结构 , 对于地球上轻松能完成的回收着陆 , 在火星上同样手到擒来 。
因此这对于未来的载人行星着陆也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 另外像星舰类的飞船返回时也是这种结构更合适 , 马斯克考虑的不止是回收 , 还有飞船着陆的问题 , 显然他在这方面已经更进一步 , 比如回收成功率从2016年时8个助推器中的有5个回收成功(63%) , 2017 年回收了14个全部成功(100%) , 2018年的成功率是83% 。
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方案只能拿来回收火箭 , 因此长征八号的四脚架结构想必是会同步研究 , 未来采用哪种方式还真不太好说 。
推荐阅读
- 海洋为什么会有潮起潮落?退潮时的海水跑到哪去了?看完涨知识了
- UV老化试验箱测试多长时间相当于曝晒一年?-高天试验设备
- 第39批次Starlink成功入轨
- 超音速飞机将代替普通客机?NASA的X-59超音速飞机,即将问世
- 长征八号“一箭22星”,最大的技术突破可能不是你以为的卫星数量
- 狼群的重大决策由谁说了算?雌性头狼才是真正的“一把手”
- 90亿光年,两个超大质量黑洞正在靠近,将于一万年内相撞?
- 为什么人类天生会怕蛇?可能是身体里的基因在作祟
- 关于中国空间站,有一组神秘数字: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