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军团里,冒出一个清华帮( 二 )


“求存肯定是要先求存 , 但好在几个合伙人都‘轴’ , 对 , 我们就是不改路线 。 如果说我们哪里最特别 , 可能是我们从来没改过技术路线 , 我们就是要做固态 。 ”
这句话的确道出了那时候整个产业的技术趋势与混乱状态 。
作为激光雷达产业长达6年的观察者 , 笔者看到 , 大部分创业公司几乎把机械、半固态以及固态摸索了个遍 。 但为了生存 , 不得不先把“机械式雷达做到国产替代” 。
而传统工业级激光雷达制造商 , 也都是以机械式雷达见长 , 他们一边骄傲地与Velodyne的64线机械产品一较高下;一边照搬法雷奥唯一车规产品的技术路线以求上车 。
但并不是所有创业者都像王世玮团队一样幸运 。
2019年前后 , 若干家曾拿到融资的激光雷达创业公司宣布“关门停运”;而那些从工业与测绘产业试图跨入车载行业的“老派”激光探测器制造商 , 没有一个成功跑出来 , 便缩回了原来的赛道 。
有产业人士向我们陈述了一个不少公司放弃车载研发的观点:“很多公司一听华为要进来了 , 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 , 工程师也觉得技术没戏 , 投入太大 , 不如回到他们擅长的舒适区 , 继续搞工业和测绘 。 ”
这个想法十分有趣 , 因为有头部公司持有的另一个观点恰恰相反:“恰恰是华为进来了 , 说明这个方向和市场特别有戏 。 跟强者竞争 , 才像个‘男人’ 。 ”
但谁也没有想到 , 仅仅两年时间 , 便再次迎来了2021年的剧变与爆发 。
王世玮回忆 , 2021年后与车厂的接触骤然增加 , 投资人也主动找上门 , 而后者的判断依据几乎只有一个——这是个跟汽车产业颠覆性变革紧密相关的赛道 。 2021年9月 , 他们顺利完成超1亿元A轮融资 , 再无经历此前“找钱”的坎坷 。
一切都变得更加有趣 。
这个因自动驾驶概念而爆火的零部件 , 虽然至今没有人说清楚它跟汽车销量在未来5年里有什么必然联系 , 但它却已经与“芯片”一起 , 成为唯二能跟车厂大佬“直接对话”的Tier2厂商 。
而上一轮的“清洗” , 直接导致这一波的车载激光雷达竞争者骤然减少 , 毕竟产业内有公司“硬抄”德国激光雷达系统商Sick产品都用了5年 , 这个硬件赛道也逃脱不了半导体与汽车产业的发展定律 。
如今 , 在国内 , 有一定固态技术与量产经验的公司 , 除去华为与大疆 , 一个巴掌可以数出来;而另一边 , 超过10家国外车载激光雷达厂商 , 则在最高难度的混固态与纯固态赛道上皆有部署 。
而这份不长的固态激光雷达友商列表里 , 王世玮的团队终于可以有一席之地 。
固态技术之争
一说车载激光雷达 , 多数人想到的必然是无人驾驶汽车上那坨巨大的钢铁陀螺 , 那便是机械式产品的典型形态之一 。 鉴于车厂绝不会卖给你一辆“头顶肿瘤”的消费级轿车 , 那么他们对车规级激光雷达雷达的特殊要求也就变得直观和很好理解了:
体积、稳定、量产、成本 。
小马智行的Robotaxi , 激光雷达通常架在车顶
但像开头说的 , 由于Velodyne是机械式激光雷达鼻祖 , 这使得机械式“从0到1”的部分已完成 , 才有了中国后进者一哄而上把1以上的部分逐渐累积完善 , 最终把市场拖入价格战;
而要打入汽车供应链的固态产品 , 则需要从上面极为严苛的4个维度做创新和减法 , 从产品角度来看 , 一切又回到了0 。
因此 , 现实情况是 , 车厂虽然因“自动驾驶”而建立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激光雷达认知体系 , 但迄今却没有统一检验与应用标准 。
据一位对激光雷达十分熟悉的产业人士回忆 , 2019年之前 , 国内车企老板一开始觉得激光雷达这个东西很简单——“不就是像加摄像头一样嘛” 。 但后来发现下面的团队没人能搞明白 , 这个东西怎么加 。
“确切地说 , 2018~2019年是车厂的学习期 , 那时不少国内外车厂建立了激光雷达项目组 , 广招人才 , 研究到底上激光雷达要怎么用 , 包括‘装在什么位置’ 。 ”
他认为 , 那时国外车企走的相对更快 , 毕竟最早这个产业源自欧美 , 法雷奥的产品最早过车规 , 奥迪最先装车 , 通用与福特那时也在跟激光雷达公司进行密切接触 。 但是 , 从2019年后的产品进度和概念普及度来看 , 国外的确输给了中国速度 。
一方面 , 由于性价比等多重因素 , 国产激光雷达正在逐步替代国外产品 。 譬如 , 某知名传统车厂就准备将原来使用ibeo激光雷达的品牌线换成一家国内厂商产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