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出品|虎嗅科技组
作者|宇多田
头图|受访者提供 , 王世玮(中)与探维清华大军 , 背后是即将出货的激光雷达
2022年初 , Velodyne亚太区负责人翁玮悄然离职 。
这个在2016~2018年统治中国自动驾驶市场长达3年的美国激光雷达巨头 , 在董事会卷入长达两年无休止内斗、固态产品研发陷入停滞后 , 彻底拱手让出中国市场 。
与此同时 , 因反向拆解Velodyne产品而登上自动驾驶历史舞台的速腾、禾赛等中国大多数激光雷达厂商 , 也走到了一个必须依靠自己力量与速度 , 而非“逆工程能力”才能活下去的关键节点 。
一方面 , 自动驾驶巨大的炒作推力、华为的搅局 , 让激光雷达成为车厂们“幻想超越特斯拉”的不二选择;而另一方面 , 虽然用于避障与测绘的激光雷达在工业界已存在20余年 , 但能嵌入车里的固态激光雷达却需要被重新定义与构建 。
机械激光雷达因复杂的系统构造显然过不了车规 , 纯固态路线尚未成熟 , 混固态路线成为大多数公司的选择 , 但成本仍未降至车厂最佳预期 。
换句话说 , 即便是2022年当下 , 也没有堪称完全合格的车载激光雷达 。
在所有技术路线都未跑出的状态下 , 很多创业公司再次嗅到了吞食巨大蛋糕的新机会:国外 , 包括已上市的Luminar、Ouster等数十家固态公司蓄势待发;国内 , 除了大疆、速腾、禾赛、一径等坚持下来的佼佼者 , 一支掌握着多项固态专利的清华博士团队 , 也准备加入混战 。
清华实验室的“固执”
早在2017年 , 有远见的创业者们从奥迪A7上那颗法雷奥生产的4线激光雷达上 , 就嗅到了摆脱Robotaxi狭窄市场束缚的商机 。 如果回看当年的媒体报道 , 表达“固态激光雷达上车量产愿景”的中国创业者声音不绝于耳 。
就是在那样一个极具市场诱惑力的时间点 , 王世玮跟4个清华精仪系兄弟 , 在2017年一次年后的聚会上 , “用10秒钟思考时间”做出了成立一家公司——探维科技的决定 。
其中 , 有十几年激光雷达开发经验的CTO郑睿童博士 , 他是固态激光雷达和图像融合技术的开创者;有总工程师张正杰 , 他除了是清华大学及德国亚琛工大双学位硕士 , 也拥有一双切割金属的“黄金手” , 曾任中国中车二七装备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
而被推上CEO位置的王世玮 , 作为曾参与过国家重大秘密卫星项目的光学专家 , 其真正对汽车供应链有了全面认识的时间点 , 则是在2016年加入信通院参与汽车零部件标准制定以后 。
“这波大潮来了 , 没有人会无动于衷 。 在成立探维前 , 我们都已经工作了好几年 , 被技术与市场碾压过几轮 , 很多事情已经考虑得非常充分 。 ”
他们觉得在实验室和超净间里捣鼓了十几年雷达与光学仪器 , 对相关技术轻车熟路 , 便也能跟法雷奥一样 , 未来拿下车厂的千万订单 。
然而 , 接下来的两年 , 情况急转直下——没有成熟的量产技术 , 更没有市场 。
“在华为没有明确说要上固态激光雷达之前 , 其实整个产业都呈一个观望状态 。 那时机械式雷达‘统治’自动驾驶市场 , 而固态路线不仅存在一堆技术问题 , 还没有市场 。 ”
王世玮记得 , 2019年之前 , 高阶自动驾驶只需机械产品就能满足 , 而汽车产业只是“雷声大雨点小”——传统车厂们还停留在思考“蔚小理”能不能活下来的暗讽期 。
因此 , 当2019年 , 高阶自动驾驶步入第一个寒冬时 , 只有一条大腿可抱的激光雷达公司处境也变得极为艰难 。
“这本质仍然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 ”两年时间里 , 他们只得先做16线混固态产品 , 打入能提振销量收入的非汽车产业 。
“情况当然不好 , 因为固态那时候根本不是刚需 , 即便测试也只是出货一小批 , 车厂根本起不了量 。 最坏的时候……应该是2019年底 , 如果最新一笔融资没到账 , 我们连买机票去美国参加CES都捉襟见肘 。 ” 王世玮对于那时候的境遇只是轻描淡写 , 觉得创业没成功没必要渲染任何情绪 。
推荐阅读
- vivoX80Pro+渲染图:首发6亿像素让苹果汗颜,优质影像旗舰要来了
- 华为新机入网:6.78英寸屏幕+108MP摄像头,不支持5G
- 微信有个开关,可以给自己安装“监控”,很多人还不知道
- 2022年,最值得期待的几款手机,你喜欢哪款
- 屏下性价比之王 摩托罗拉 edge X30
- 为什么住酒店时,要把电视机插头拔掉?没想到讲究还挺多
- 荣耀Magic4 Pro新机开售:12G+512G内存,100W闪充+100倍变焦镜头
- 最高24GB+1TB,屏下摄像头+135W快充,仅售4799元
- 武大骗婚女张舒丹:闪婚深圳富豪,婚后携巨款出逃,丈夫跨国追捕 ?